摘要:前阵子回乡下老家,听二叔念叨了件烦心事:家里的几亩地想种点经济作物,可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雇人成本高还没经验;想流转给合作社,又怕手续不清吃亏。后来跟村支书聊起才发现,这不是二叔一家的难题——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困境,正成了比买房更让不少农民头疼的事,
前阵子回乡下老家,听二叔念叨了件烦心事:家里的几亩地想种点经济作物,可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雇人成本高还没经验;想流转给合作社,又怕手续不清吃亏。后来跟村支书聊起才发现,这不是二叔一家的难题——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困境,正成了比买房更让不少农民头疼的事,但好在现在政策给的解决办法越来越实在。
二叔今年62岁,种了一辈子地,可这两年明显感觉体力跟不上。家里6亩玉米地,播种、打药、收割全靠雇人,去年算下来除去人工成本,净收入还不到8000块。他也想过跟风种村里热门的葡萄,可一来不懂技术,二来担心销路,只能年年守着玉米地发愁。“买房是远愁,可地种不好是近忧,一家人的嚼谷都在这地里呢!”二叔的话戳中了不少老乡的心事。
村支书老李说,这两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像二叔这样的“60后”“70后”成了种地主力,“老龄化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更棘手的是,不少农民想换种经济作物,却卡在“技术、销路、资金”这三道坎上,要么不敢试,要么试了没成功,最后还是回到“种粮保稳”的老路子。
本以为这是无解的难题,没想到村里的种粮大户王哥早找到了出路。他承包了村里200亩地,不仅自己买了无人机打药、联合收割机收割,还加入了镇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前雇10个人干3天的活,现在无人机半天就搞定,成本还降了三成。”王哥说,服务组织还会派技术员上门指导,种出来的粮食直接对接粮库,根本不愁卖。
更让老乡们惊喜的是,2025年的农业扶持政策特别“对路”。针对“种地难”,县里组建了农业服务联盟,从播种到销售提供“全链条托管”,像二叔这样的小农户,花点服务费就能享受到专业种植服务,去年村里有10多户人家试了,玉米亩产比往年高了15%。
至于“种啥赚”的问题,镇里早就摸清了门道。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本地土壤、气候,推荐适合的经济作物,比如今年推广的优质大豆,不仅有每亩200元的种植补贴,收购价还比普通大豆高3毛钱。村里的张婶跟着种了5亩,光补贴就拿了1000块,秋收后粮食收购商直接上门拉货,省心又赚钱。
资金方面的顾虑也被政策接住了。现在农村信用社有专门的“农业经营贷”,像王哥这样的种粮大户,凭土地流转合同就能申请低息贷款,最高能贷50万;小农户也能抱团申请“互助贷”,利息低、审批快,再也不用为买种子、化肥的钱犯愁。
上周再回村,二叔已经跟农业服务组织签了托管协议,技术员刚上门帮他规划了种植方案,打算明年改种优质小麦。“以前总怕地种不好,现在有政策帮衬、有专业人指导,心里踏实多了!”二叔的笑容里满是底气。
其实仔细想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难题,本质是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成长烦恼”。比起买不起房的遥远焦虑,地里的收成是农民最实在的牵挂。而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到种植补贴、低息贷款,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正在把这份“头疼事”变成“放心事”。
这也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帮农民解决好每一件种地的小事、实事。只要地里的活儿有人帮、种出的粮有销路、需要的钱有地方借,农民的日子就会越来越有奔头,这比啥都重要。
来源:爱说的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