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的世界文学》是旅美学者王海龙撰写的文化随笔集。全书以作者十年间游历欧美二十余座博物馆、文学地标及名人故居的经历为主线,融合文学探访、人类学视角与跨文化思考,通过实地考察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文学巨匠的创作场景,结合对徐志摩、郁达夫等华人作家后裔的口
2025年9月第2期
READING
读名著,等于跟作者对谈,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内心秘密——不管这些秘密藏得多么深。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
BOOK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
作者:王海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页数:314
定价:69.00元
索书号:I267.1/1707
馆藏地:总馆 - 文学借阅处(三楼西)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是旅美学者王海龙撰写的文化随笔集。全书以作者十年间游历欧美二十余座博物馆、文学地标及名人故居的经历为主线,融合文学探访、人类学视角与跨文化思考,通过实地考察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文学巨匠的创作场景,结合对徐志摩、郁达夫等华人作家后裔的口述采访,构建了一部“行走的文学史”。书中既还原了经典作品诞生的历史语境,也揭示了大师光环下的凡俗悲欢,旨在唤醒读者对文明遗产的敬畏,传递“文学滋养灵魂”的核心价值。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以地理与人物双线交织展开。
在“近代的启明星”部分,作者探访文艺复兴巨匠的足迹,如佛罗伦萨阿尔诺河老桥——但丁遇见贝雅特丽齐之地,并深情回忆1986年上海莎士比亚戏剧节的盛况,包括李默然饰演李尔王的震撼演绎。
第二部分“与命运的角逐”聚焦大师的困境:勃朗特三姐妹以生命为文学“殉情”的悲壮、巴尔扎克与“三十岁女人”的情感纠葛,以及《牛虻》作者伏尼契在纽约的流亡岁月。
第三部分“亲历海外学人”通过第一手口述史料填补文学史空白,如徐志摩之子讲述父亲往事、郁达夫儿媳回忆王映霞,以及夏志清评胡适时因犹豫留下的遗憾。
最后,“吉光片羽的记忆”以日常器物承载文明,如托斯卡纳臭奶酪、百老汇古董巧克力店“蒙代尔”,并借费城博物馆昭陵二骏石雕的流散史,引发对文化遗产归属的反思。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双重身份写作: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理性(如考证华工丁龙捐建哥大汉学系的始末)与作家的感性笔调,打破学术与文学的边界,形成“左手理论,右手文学”的文体。同时,书中强调中年视角重读经典的意义——“少年读情节,中年悟辛酸”,通过触摸福楼拜手稿、勃朗特家族遗物等实物,构建与历史人物的“共情通道”。面对当代“去经典化”思潮,作者直言经典承载人类共通困境(如但丁对灵魂救赎的追问),其价值超越时代局限。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出版后引发广泛共鸣。读者赞誉其为“旅行种草清单”,书中对维罗纳钟声、格拉斯香都等文化现场的描绘激发了实地探访的热情。学者丛治辰肯定其“英雄主义底色”,引用序言“大师心里永远燃烧着火”激励读者直面困境。北京大学教授袁一丹指出,本书在解构经典的风潮中重申文学的精神价值,为比较文学与人类学交叉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王海龙是旅美人类学家、作家,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他著有《人类学入门》《视觉人类学》等二十余部学术作品,译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影响深远。
BOOK
《DeepSeek全攻略:人人需要的AI通识课》
作者:陈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页数:212
定价:78.00元
索书号:TP18/1331
馆藏地:总馆 - 工科借阅处2(二楼西)
《DeepSeek全攻略:人人需要的AI通识课》
《DeepSeek全攻略:人人需要的AI通识课》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将复杂的AI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基础知识到应用实践,从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AI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方法,为零基础读者搭建了全面的AI通识认知框架。
本书的内容设计采用“认知-技术-实战”三阶结构,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AI知识。入门篇主要介绍DeepSeek的基本概念、爆火原因以及模型分类,比如“满血版”和“蒸馏版”的区别,同时探讨开源策略、本地部署可行性及其对国内AI行业格局的影响。技术篇则深入解析大模型的训练流程、核心技术原理如注意力机制,以及多模态能力、长文本处理效果、逻辑推理水平等关键技术细节。实战篇是本书的重点,独创了TASTE(任务-受众-结构-语气-事例)和CO-STAR(情境-目标-风格-受众-回应)等提示词框架,帮助读者将模糊需求转化为精准指令,有效提升输出效率。
书中提供了大量“拿来即用”的提示词模板,覆盖办公、教育、医疗、金融等十余个领域。例如在医疗场景中,读者可以通过输入化验报告生成诊断建议;在教育领域,能设计预判学生知识盲区的教学方案;在内容创作中,甚至可以结合“张爱玲式比喻”生成反套路文案。书中还通过双色印刷搭配技术图解,将抽象概念可视化,比如大模型训练流程的图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技术原理。
除了技术解析,这本书还融入了社会学思考,强调“对未知的敬畏与对人类关怀”的科技伦理观,倡导“AI是人类的杠杆而非替代者”的理念,引导读者将技术赋能创造性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推荐该书,认为它“架起了公众与前沿科技的桥梁”,而豆瓣读者则评价其“将AI小白变为高手”,特别赞赏书中提示词框架对职场效率的提升作用。
作者陈光,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简称AIIA)具身智能工作组秘书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文本计算和具身智能。他曾为团中央、发改委等机构提供AI培训,并担任人民网“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人工智能大课”主讲专家。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