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重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升,“巴渝粮仓”连获丰收。重庆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回答记者提问。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近年来重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升,“巴渝粮仓”连获丰收。重庆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9月19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回答了记者提问。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国之大者”,更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基本底线”。“近年来,我们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为抓手,扎实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秦大海介绍道。
建好良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改造后的农田可增产10%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有效保障了粮食产能的稳定。
育好良种,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筛选培育了“渝优”系列水稻、“庆油”系列油菜、“渝单”系列玉米等一批高产高质良种。水稻、油菜、玉米总产量分别比“十三五”增加0.6亿斤、2.0亿斤、2.3亿斤。
用好良机,以减轻农户购机负担为目标,加大农机购置和报废补贴力度,“十四五”期间,补贴资金3.7亿元。通过推广适合丘陵山地作业的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具,缩短了农民的作业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在水稻收获季节,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稻田50亩,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生产成本亩均节约了200元左右。
推广良法,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为重点,示范推广种粮新技术新模式。比如,玉米的合理密植、再生稻的蓄留技术等,可有效提升粮食的单产;稻虾、稻鱼种养模式可实现“一田双收”,“水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可实现“一种两收”,“马铃薯+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可实现“一地多收”。同时,围绕重要农时,我们开展“春耕服务100天”“夺秋粮丰收奋战100天”“秋收秋种服务100天”3个“百日攻坚”,以及防病虫灾害为主的“虫口夺粮”和防气象灾害的“龙口夺粮”行动,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种粮效益。
发布会现场,秦大海发出邀请:“再过几天,就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将在忠县举办重庆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庆祝活动,各个区县也将相继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为农服务和庆祝活动。借此机会,诚邀广大市民朋友,来到乡间、走进田野、融入自然、共享丰收的喜悦!”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