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龄仍然是癌症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随着全球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的比例显著上升,自然会带来癌症总量的增加。但这是“冰山一角”。
在不少人印象中,癌症是“老年病”,只会找上岁数大、有家族史的人。
一项全球报告却打破了这个印象—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将比2022年增加77%,其中不少将集中在中年甚至更年轻人群。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癌细胞没有“年龄歧视”,越来越多原本看似健康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癌症“盯上”。
癌症不再是个体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挑战。我们不仅要知道它长什么样、怎么防,更要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癌症的发生从来不是偶然。它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最终“崩塌”,而现代社会的某些变化,正在悄悄推我们向那个方向走。
第一,人口老龄化加剧。
年龄仍然是癌症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随着全球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的比例显著上升,自然会带来癌症总量的增加。但这是“冰山一角”。
第二,饮食西化和超加工食品摄入过多。
现代人越来越依赖外卖、快餐、包装食品。这些高盐、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显著增加了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
一项发表于2023年《国际癌症杂志》的大型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超加工食品与18种癌症的发病率相关,其中肠癌尤为显著。
第三,久坐不动和运动量不足。
长时间久坐,是癌症的“慢性催化剂”。它不仅影响代谢系统,还会通过慢性炎症、激素紊乱等机制诱发癌变。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且运动不足的人,患癌风险比活跃人群高出近30%。
第四,环境污染加剧,接触致癌物增加。
空气中的PM2.5、塑料包装中的塑化剂、建筑材料中的甲醛……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隐形的致癌因子。特别是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肺癌、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不少病例与环境暴露密切相关。
第五,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下降。
情绪和睡眠或许看起来与癌症无关,但其实它们是调节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关键因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睡眠时间不足、节律紊乱,会削弱身体的抗癌能力,甚至激活潜在的异常细胞。
癌症并不总是“悄无声息”。很多癌症在早期就有征兆,只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的“提示”。
持续疲劳且原因不明,可能是白血病、肝癌等系统性癌症的早期表现。不是熬夜或工作累,而是怎么休息都缓不过来。
体重突然下降且非主动减肥,是许多癌症特别是胰腺癌、胃癌的典型信号。身体在癌细胞的掠夺下,开始快速“瘦身”,却毫无节制。
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需要特别警惕结肠癌和直肠癌。尤其是持续超过两周的便秘、腹泻交替或肉眼可见的血迹,不能简单归因于“吃坏肚子”。
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超过三周,可能与食管癌、喉癌有关。特别是有吸烟饮酒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觉。
皮肤上长久不愈的黑斑或结节,可能是皮肤癌的前兆。不要轻视“长了个痣”,尤其是迅速变大、颜色不均、边缘不规则的痣,要尽快就医。
很多人对癌症的理解,停留在“细胞疯长”、“不治之症”的阶段。但这种“恐惧感”反而模糊了我们预防和应对的视角。
误区一:癌症是突发的。
癌症的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积累、逐步演变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异常增殖→良性病变→恶性转化,可能耗时数年甚至十余年。这也正是早筛查、早干预有效的根本原因。
误区二:没有家族史就不用担心。
家族史确实是一个高风险因素,但它只占癌症总发病的10%左右。90%的癌症,更多来自后天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基因不是命运,习惯才是。
误区三:年轻人不会得癌症。
根据《柳叶刀·全球健康》2023年一项研究,全球35岁以下癌症患者数量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79%。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正在年轻化,甚至20多岁的患者也越来越常见。
这几年,我们在临床中见到越来越多30多岁就被确诊肿瘤的年轻人。他们许多看起来很健康,不胖不瘦、体检正常、生活忙碌,一点不像“高危人群”。
但一问生活方式,问题就来了:加班到凌晨、三餐不定、精神压力大、不运动、靠咖啡和甜食续命。
癌症的年轻化,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镜像反射”。我们用透支健康换来的效率,终究要以某种形式还回去。
与其在确诊那一刻手足无措,不如从当下开始做出改变。癌症的可怕,在于它的隐蔽;而癌症的可控,在于它的可预防性。
第一,主动筛查比被动治疗更关键。
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查。根据年龄段、家族史、性别等因素,定期做乳腺、宫颈、胃肠、肺部等相关筛查,能大大提高早期发现率。
第二,饮食做减法,生活做加法。
少吃加工肉、甜饮料、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和高纤维食物。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哪怕是快步走,也强过久坐不动。
第三,学会休息,也是一种修复。
不熬夜、不压抑情绪、不过度焦虑。压力大的时候,允许自己短暂停下来。身体不是机器,心理健康是癌症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认真对待每一个小信号。
身体的异常不是“矫情”,而是求救信号。别硬扛、不拖延、不自我安慰“过几天再说”。
第五,不恐癌,而是懂癌。
真正的防癌,不是谈癌色变,而是了解机制、调整生活、定期体检、保持平衡。癌症不是命运,而是我们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对话”。
癌症或许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改变与它相遇的方式。与其在病房里与命运博弈,不如在生活中与风险博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守门人。
未来的癌症可能越来越多,但只要我们愿意听懂身体的语言、调整生活的节奏,它也可以越来越晚来、甚至不来。
健康,从来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练习。愿你我都能,活得久一点,也活得好一点。
参考文献:
1. Fiolet,T.,Srour,B.,Sellem,L.,etal.(2023).Consumptionofultra-processedfoodsandcancerrisk:resultsfromtheNutriNet-Santéprospectivecohort.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
2. GBD2019AdolescentCancerCollaborators.(2023).Global,regional,andnationalburdenofadolescentcancer,1990–2019: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9.柳叶刀·全球健康(TheLancetGlobalHealth).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