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愿意做炭烘(焙)的人这么少?市面上却是满眼的炭焙白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5 22:35 1

摘要:有人会说,炭烘只是个噱头,假模假式烘一下,没有实际意义。还不如电烘来得扎实。

《1》

你如果去业内了解,炭烘白茶好吗,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

有人会说,炭烘只是个噱头,假模假式烘一下,没有实际意义。还不如电烘来得扎实。

说的人一脸认真,还会比手画脚地示范给你看,茶是怎么摆到笼子上去的,笼子距离底下的炭有多高的距离,这个距离能不能让温度上达到茶里面去....

还会跟你说,茶底下热了,但上面没热,就这样烘,怎么均匀?

最后的结论是,炭烘根本只是卖茶的人想出来的概念炒作,不要去迷信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接着就推荐他家的非炭烘的白牡丹给你,说电烘出来的如何品质稳定,如何受热均匀,如何内质保存完好....

没买一斤,都不好意思离开。

《2》

换一家去打听。

这一家的掌柜倒是对炭烘很热情,一再跟你说,炭烘不错,肯定是好东西,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好东西。

接着会舌灿莲花地描述给你听,炭烘是怎么做的,如何均匀地受热,如何让它的干度降低,如何让炭的温度保持稳定....

说起来就是半个专家。

然后再泡一盖碗炭烘白茶给你喝。

其实你压根儿没有喝出来这款炭烘白茶跟你之前喝的电烘白茶的区别。

但在这位掌柜的绘形绘色的形容和讲解之下,你好像仿佛似乎在茶汤中体会到了一点不同之处。

好像这茶汤确实更柔了一些?

然后你问了价格,掌柜说现在行情不好,打三折清货。

你一听很便宜,比村姑陈家的炭烘白茶便宜了一大截,于是果断拿下一斤。

回家发现这茶还不如自己家的一直在喝的电烘白茶干度好。

嗯,于是对炭烘印象差极了。

《3》

过不久去看直播,看到了一位中老年高级茶艺师。

在讲炭烘白茶。

说自己家的茶都是炭烘的,炭烘太姥山荒野银针,一斤800块,买二送一。

茶艺师详细讲述了炭烘的工艺难度,炭烘的技巧,炭烘的白茶究竟哪里好,炭烘的稀缺性与珍贵程度.....

讲得那一是一个滔滔不绝,跟村姑陈在文章里写的炭烘工艺如出一辙,丝毫不差。

如果再细心一点,还会发现,这位茶艺师讲炭烘,是在村姑陈的文章发出来两三天之后。

小村村的文章先发,茶艺师的视频后录,直播后讲。

但这个小插曲丝毫不妨碍你被这位茶艺师的话术打动,被直播间频繁下单的氛围打动,从而冲动之下也下了一单。

收到货的那一晚,专门赶在菜鸟驿站关门之前,挤进去取了出来。

回家拆箱,一股酸梅味冲鼻而来的时候,还在安慰自己,这炭烘的白茶,味道就是重啊。

直到喝的时候,才开始怀疑以及不确定了。

怀疑这是不是真炭烘,不确定这是不是渥堆做旧的白茶。

毕竟,一股雨天潮湿的落叶味道,怎么开解自己,也跟炭烘的阳光气息,完全不搭。

好想去跟直播间那些同样下单买了这款炭烘白茶的消费者聊一聊,问问他们冲泡后是什么气味。

然而,你没有上帝之眼。

如果有,你就会看到,那些跟你一起下单的人里面,90%是没有付款的,他们只是拍下,让你看到有人拍了,而已。

他们的下单只是为了引诱出你的下单,而已。

他们就是商店开业时,在门口排长队的那些“托”。

排队,是一份工作。

《4》

有了这一圈的购买经历,于是你知道了,炭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工艺,但是,真正的炭烘,是很少很少的。

并且,市面上假的炭烘还很多很多,多得让人防不胜防。

这时候你的疑问会升级,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做炭烘白茶呢?

因为,难,难,难。

做炭烘白茶是很难的。

第一难在全然地掌握这门技术,第二难在坚持不懈地烘下去没有半途而废,第三难在承担炭烘的材料成本与人工成本。

要知道,自从电发明之后,这种清洁的能源,以其高效便捷性,迅速取代了木炭和煤炭这两种燃料,成了为能源界的扛把子。

炭烘白茶迅速被电烘取代。

直到如今,上百年过去了,人们终于发现,电这个东西,虽然稳定,虽然规范,但是它不可以个性化订制。

电可以量产,但造出来的产品却不够“高精尖”。

真正的好东西,还得手工,还得炭火加热。

茶叶加工是如此,瓷器加工也不例外。

炭烘的白茶就是比电烘的好喝——白毫更容易脱落于汤中,让茶氨酸更多地给我们吸收到。

柴烧的瓷器就是比电窑的好——成瓷温度更高,烧成的瓷器质感更坚硬光泽度更温润。

但是,木材在当下,相较于电,相较于天然汽,它的价格是更贵的,购买成本也是更高的,一般的人是负担不起的。

同时,于精明的掌柜而言,也没有必要去制作炭烘这种高成本的白茶——普通消费者也喝不懂炭烘与电烘的区别,又何必多此一举去支付炭烘的木材购买成本?

万一烘出来,却因为成本增加而卖不出去,岂不是砸在自己手上了。

聪明的掌柜可不会这样傻。

尤其,电烘取代炭烘之后的N年间,大家都忽视了炭烘,这种风向的流行,使得炭烘技术在一段时间之内,乏人问津,束之高阁。

冷板凳坐了N年之后,现在再回头,重新把炭烘捡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炭烘这门技术断层了这大半个世纪,哪是轻松就可以重回巅峰的。

会的人是极少数,而精于此道的,唯十数人而已。

人家是想做炭烘呢,可惜,不会呀。

《5》

一段遗落的时光,想要重新捡拾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一门快要失传的技艺,要想重新恢复荣光,并不那么简单。

一种已经被带偏的观念,要想纠正回来,并不那么轻松。

请白茶界给炭烘一些时间吧。

让想学习炭烘的制茶师,把这门技术学起来。

让想喝炭烘白茶的茶友,把炭烘白茶喝出名堂来。

让想买炭烘白茶的消费者,把消费理念提上来。

到那时,水到渠成,才会迎来炭烘白茶真正的春天。

就让我们,沉下心来,励精图治,拭目以待。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