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在即!百镜大战已成现实

B站影视 2024-12-05 08:26 1

摘要:继小米、华为、魅族后,又一家巨头逐鹿智能眼镜赛道。11月12日,百度宣布将推出小度AI眼镜,展示了第一视角拍摄、智能识物、语音交互等功能,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报道OpenAI、苹果也即将推出自己的智能眼镜。2025年的“百镜大战”似

导读:继小米、华为、魅族后,又一家巨头逐鹿智能眼镜赛道。11月12日,百度宣布将推出小度AI眼镜,展示了第一视角拍摄、智能识物、语音交互等功能,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报道OpenAI、苹果也即将推出自己的智能眼镜。2025年的“百镜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而作为“爆品”鼻祖的Ray-Ban Meta到底做对了什么?智能眼镜的进化方向在哪里?投融现状如何?本文尝试分析和探讨。

Ray-Ban Meta做对了什么

2021年9月,Meta与Ray-Ban联名的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发布,但销量并不理想,全系列生命周期内销售量不足30万副。2023年9月,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 Meta的销量在2023Q4就超过了一代眼镜全生命周期的出货量。2024年4月推出的AI功能加速了销售热潮,预计仅2024年销售量就超200万副。相较于一代产品,二代产品相机品质、音质大幅提升,续航时间、充电速度提升30%+,芯片、存储亦有所升级。

Ray-Ban Meta做对了什么?根据Wellsenn XR的调研显示,影像功能备受关注。Ray-Ban Meta配备了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支持60秒的1080P 60fps格式的视频录制,最高可拍摄3024 x 4032像素的照片。消费者可直接使用智能眼镜进行“第一视角拍摄”,并直接分享至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AI大模型与影像结合的翻译、识物功能也同步丰富了大模型的玩法。

图表 1:Ray-Ban Meta眼镜消费者最关注的功能

数据来源:Wellsenn XR、RimeData来觅数据整理

智能眼镜的基础仍然是眼镜,好用且智能是关键。回看Ray-Ban Meta的成功,来觅研究院认为,目前阶段的智能眼镜成功的核心在于改进了传统眼镜的使用体验。“自媒体”时代,人人分享自己生活的欲望大大增加,“脸上长了摄像机”并非笑谈。而Ray-Ban Meta很好的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用户可以便携接入Instagram、Message等平台的通话,还能将拍到的照片便携地发布到Meta自有平台上。Ray-Ban Meta配备的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已达到入门级相机的标准,基本可以满足用户日常使用体验,而上一代Ray-Ban Storie的像素仅为500万。

4月更新的多模态大模型也丰富了智能眼镜的玩法。用户只需说出“Hey Meta”并说出提示词或提出问题,便可激活该眼镜内置的AI助手,随后再通过镜框内置的扬声器进行回应。此外,Llama3赋予的多模态能力也给了摄像头更多的玩法,用户也可使用眼镜来识别目前的物体并通过语音交互。

来觅研究院认为,智能眼镜的发展是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多余的智能硬件,但我们需要更智能的硬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传统智能硬件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功耗、功能性、体积上达到了微妙的平衡,重新再去教育消费者试图去颠覆智能手机的动作在今天看来可能都是不明智的。智能眼镜的关键点在于新技术赋能传统眼镜,优化传统眼镜的使用体验,从而实现智能眼镜的加速渗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能眼镜越像普通眼镜,渗透就越容易。

除了产品设计的成功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态的重要性。Ray-Ban Meta的成功背靠两大巨头,其一是Ray-Ban雷朋眼镜,它是美国最大的太阳眼镜品牌,以设计经典、舒适度高而闻名。其二是Meta,Meta在全球社交媒体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旗下拥有多款日活超10亿人次的超级APP。用户购买Ray-Ban Meta既可以享受到Ray-Ban时尚舒适的设计,同时又可以兼容社交软件生态,可谓是一举多得。

为什么巨头争先布局眼镜

眼镜,被认为是AI落地硬件的第一站。自上世纪末互联网浪潮开启以来,每一轮科技进步都伴随着新的智能硬件的出现,这些硬件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从最初的个人电脑,到后来的智能手机,再到如今的智能穿戴设备,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带来了交互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而交互方式的变化则会带来消息传输效率的飞速提升。

人工智能作为本轮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其核心目标在于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的语言和逻辑。语音交互因此成为了最受青睐的交互方式之一,原因在于它能够最自然、最直接地模拟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这种交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加自然和高效。眼镜天生贴近人的发声器官,且日常佩戴时间长,在AI落地硬件的过程中具备天生的优势,因而巨头争先涌入。

图表 2:硬件交互方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RimeData来觅数据整理

智能眼镜的成功给了产业链内其他公司巨大的刺激,国内外巨头纷纷涌入。除了原先的AR产业链公司外,小米、苹果、谷歌等都被曝光有对应的产品正在计划或正在研发,最快的产品计划进度已经接近量产阶段,最早在2025年4月,我们就能初步看到“百镜大战”的局面。在中国如此发达的供应链下,制造的壁垒似乎已经不存在,歌尔、立讯、舜宇、瑞声、佳禾、亿道等厂商都能拿出接近Ray-Ban Meta的成熟代工方案。至于AI能力,正如耳机厂商漫步者所言,目前外部大模型十分充足,公司可以通过外购来实现AI能力的加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眼镜的本体仍然是眼镜,而不是电子玩具。从巨头的动向来看,与传统眼镜厂商联姻成为共识。究其根本,眼镜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消费者展示审美偏好的装饰品。因此,智能眼镜开发的过程中,厂商不能仅仅考虑工业设计,还需了解眼镜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外观表现。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巨头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借助传统眼镜厂商的品牌效应,以技术赋能传统眼镜可能才是效率最快的打开方式。

智能眼镜的局限

从硬件来看,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产品无法摆脱重量、成本和性能的基本权衡,实际上,这三者只能选一个,甚至不能选两个。以眼镜的角度来看,目前普通消费者能够适应的重量大致为30g,但目前厂商推出的眼镜大致是在50g左右,因此采取重量更轻的钛合金乃至碳纤维有望成为产业后续的演进方案。成本方面,目前主流仍是高通的AR1芯片,仅单颗芯片成本即为55美元,国产化方案的铺开将成为百镜大战的先决条件。此外,目前智能眼镜的续航大概仅为4小时,高强度使用则需要一天多充,我们认为在不增加电池重量的前提下,低功耗方案和固态电池或许会成为明显改善用户体验的必选项。

随着AI眼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隐私和安全性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Ray-Ban Meta为例,眼镜上的摄像头会在特定关键词触发下自动拍照,如用户说出“看”等词语时,即便用户并未明确要求拍照。这导致大量照片被无意识拍摄并可能上传至云端。此外,由于眼镜外置扬声器,亦有可能出现漏音问题,从而导致隐私被泄露。

从新奇的电子玩具到好用的AI助手,智能眼镜的进步需要AI技术的进一步革新。目前的智能眼镜能适用的AI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仅包括智能对话、翻译、识别等,端侧大模型的升级以及多模态的应用是后续竞争要点。如致敬未知前产品经理王永森所言,智能眼镜结合大模型的技术门槛不高,但却很难做好,在调用大模型时,如何低延时、准确理解用户的自然对话意图,是目前的一个技术难点。

生态是智能眼镜的核心,从能用到好用还需要更多细节打磨。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的构建是Ray-Ban Meta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却不完全适用于国内厂商。足够有影响力的眼镜品牌、足够多的SKU是硬件生态构建的关键,而软件生态的构建则需要打通社交平台的“墙”,实现应用生态互通,在这一点上,Meta有天生优势,而国内厂商仍需努力。

投融动态

根据IDC数据,智能眼镜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智能硬件,2023年出货量增长128.2%,预计2024年出货量也将超过100%。高增速的背后是低基数,2024年预计整体出货量约为300万副。回顾智能硬件的发展历史,年出货量达到1000万副是产品开始爆发的里程碑,我们预计2025年可能会达到这个门槛。

除了Meta外,其他的科技巨头也在投入,以期望能进入这个爆发的市场。正如雷鸟创新联合创始人张昊晨透露:“现在中国大概有几十个团队要开始做智能眼镜了,至少10个团队已经正式下场开始做了,这其中包括了新入局的创业者,也包括小米和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公司”。国内智能眼镜参与者主要为国内手机大厂,主要是由于消费电子供应链成熟,手机大厂具备知名度高的品牌和更强大的整合议价能力。同时,部分AR初创企业如李未可等品牌也开始利用技术上的积累,开始转入这一赛道。

下表是我们整理的2023年以来智能眼镜发生的相关投融事件,相关融资事件虽然不多,主要是由于参与者多是成熟大企业,但产业内进度如火如荼,也会给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充足的发展机会。

图表 3:智能眼镜2023年以来投融事件

数据来源:RimeData来觅数据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为来觅研究院撰写,其版权系深圳来觅数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Rime 或 来觅数据)所有。未经来觅数据许可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人士禁止转载、引用、刊登、发表、修改或翻译本文内容,及其他以作商用的行为。许可或授权下的引用、转载时须注明出处为Rime或来觅数据。任何未经授权使用本报告的相关商业行为都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来觅数据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内容基于来觅数据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我们力求本文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本文中所载的信息、观点及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亦不负相关法律责任。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全部内容仅供参考之用,对任何人的投资、商业决策、法律等操作均不构成任何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对因参考本报告造成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来觅数据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Wind资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