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民阅读”连续第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提升全民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定决心。当前,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广大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当传统纸质形式的作品从散发着墨香的书页上转移到各种电子设备终端,声电光影储存在无际的云空间
今年,“全民阅读”连续第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提升全民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定决心。当前,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广大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当传统纸质形式的作品从散发着墨香的书页上转移到各种电子设备终端,声电光影储存在无际的云空间,人们只需用手指轻划屏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的视听信息。面对这个新媒介不断涌现的数字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在世界读书日前夕,部分作家、评论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共话阅读的恒久意义与价值。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在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看来,人类一些重要的是非标准、道德趋向、审美法则等都在经典里,因此数字时代我们更要读书,特别是要让孩子们多读经典,不断积累其中的精华。同时,在经典的熏陶之下,还得拥有自我、自觉、自律、自省的态度,从而一点点完成自身的修养提升。“碎片化传播是数字时代的特点和必然,它的好处在于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即时的新闻和信息,但现在我们也需要有一种本事,即用自己的定力和阅历过滤掉大量无用的东西,否则心灵和精神世界就会失去重心。失去重心,我们就会在电子传播漫天飞雪的信息里迷失方向。”
(图片源自网络)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表示,数字技术与全民阅读不应是对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他注意到,当下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中,智能阅读应运而生。有的出版机构在专业教材中设置了数字技术导读智能体,读者只需将手机贴近书上的智能体,就能与智能人展开对话,彼此还可以进行一来一往的热烈讨论。这提升了图书阅读的互动性、沉浸性和趣味性。数字技术帮助人们实现交互式阅读,改变了传统的个人化阅读模式,读者在与智能体“你问我答”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奇趣。在聂震宁看来,数字时代的便捷阅读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便捷阅读也可能变为一种浅阅读,甚至降格为碎片化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阅读的专注力,消解人们的深度思考习惯。“数字技术要更好地为提高国民阅读力发挥作用,还有待AI技术在阅读领域的创新发展。而在此之前,传统纸书的阅读,还得认真进行下去。”
“时代在突飞猛进,人们可能常会感到已经有点跟不上,此时阅读是很好的安抚。”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说。在她看来,只有阅读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她常常被书籍引向全新的、异于现实生活的境界,这些难得的体验吸引她在书中流连忘返。葛水平认为,书籍能够提供思想和灵魂的出口,也能开辟广阔的自我空间;阅读的空间独属于自己,人在其间会很享受,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葛水平的阅读从晋东南的一孔窑洞出发,窑洞墙面上糊着的报纸唤起她对书籍的强烈渴望。阅读引领她走出大山,走向她所钟情的写作事业。她在广泛的深度阅读中,品味不同书籍的语言风格,感受不同地域作家对人世间同样的大爱。葛水平相信,真正的书籍不只摆放在书房,更在田野、时代、社会与每个人的心里。“阅读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潜在活力,让数字时代的人类不同于储存大量资料的芯片,通过阅读丰富精神世界与生命体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认为,纸媒阅读时代伴随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书籍阅读是思考的象征,也是人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阅读让人学会思考,可以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智者相遇,以他们的智慧充实自己的生命。“每一次阅读都是愉悦而难忘的,无论是在野外手捧一本书静静阅读,还是在家中埋首书间,或是读到尽兴处和朋友们分享,都是非常幸福的阅读时刻。”梁鸿观察到,年轻一代读者有他们共同的阅读习惯,比起阅读纸质书,他们更喜欢阅读便携的电子书。在她看来,手机读书能随时进行批阅,留下阅读痕迹,这是时代进步带来的阅读方式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是事物的一体两面,面对新媒体,我们应该去拥抱它、理解它、使用它。在充分理解新媒介的前提下,我们的阅读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新媒介的意义,也才能够拥有这个时代的深度阅读。”
广东省作协兼职副主席葛亮谈到,阅读是一件漫长而又幸福的事情,“读书不但能丰盛我们的生命,也在提升着我们的格局”。葛亮在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阅读促使他对世界产生丰富的想象,同时在内心深处养成爱与责任等观念。他在阅读中会遇见和作者产生精神共鸣的时刻,甚至与作者形成神交的状态,这样的阅读之旅快乐而迷人。他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引经据典,用优美的文字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同样得益于阅读的积淀。葛亮曾推出以阅读为主题的随笔集《梨与枣》,其中既写了著书的人、读书的人,也写了爱书的人,传递出写书与读书应有的敬畏之心。在他看来,通过读书不仅能习得各种各样的知识,更能形成对于人生的深切体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习的求知欲和沉静的心境,他心目中理想的阅读状态是慢读,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字的韵味和作家的情怀,幸福就在其间。
青年作家杨知寒认为,深度阅读就像咀嚼食物中的粗粮,能够锻炼智能时代的人们接受复杂信息的能力,提升读者对不同观点的接纳程度。“现在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太多,而且又太便捷,导致很多信息进入大脑的时候显得很平滑,匆匆滑进来之后又滑出去。如果人们一直处于这种信息接受状态,就像只吃大米白面等细粮,消化能力可能就会下降。”杨知寒相信,深度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阅读的时代症结。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打开视野,“开阔的视野不在于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而是信息处理的深化程度会随着阅读得到提升。读者畅游书海深度阅读的时候,听不到任何杂音,阅读的世界只有读者、故事里的人物以及写作者,这三者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思想的缠绕,这种思想的缠绕能够捍卫人的尊严。借助深度阅读,读者能不断发现新的自己”。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阅读可以时时发生、处处发生,阅读的选择也更为多样。科技为阅读带来了新的形式与体验,阅读的价值与魅力在传统与现代诸种阅读方式中依旧不可磨灭。深化全民阅读,需要每一位读者的积极参与,享受数字化阅读便捷,保持深度阅读的耐心与专注。只有让阅读成为日常风景,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以书香社会建设凝聚起奋进新征程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