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2000万工程款终于有着落了!” 拿着法院再审判决书,某建设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这场围绕床垫厂扩建车间的工程款维权战,足足打了7年。而这一切的 “拦路虎”,竟是床垫厂老板精心策划的一场虚假诉讼。
“近2000万工程款终于有着落了!” 拿着法院再审判决书,某建设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这场围绕床垫厂扩建车间的工程款维权战,足足打了7年。而这一切的 “拦路虎”,竟是床垫厂老板精心策划的一场虚假诉讼。
2015年,达州某床垫厂法定代表人雷某,通过招投标与建设公司签下1565万余元的厂房扩建合同。本想借着新车间扩产,没想到当年下半年市场急转直下,床垫销量下滑,厂子资金链断裂,雷某连工程进度款都无力支付。
面对建设公司“再不付款就停工起诉”的催讨,雷某慌了。他偶然得知,承包人对工程款有“优先受偿权”,一旦被起诉,新建的生产车间可能被查封执行。为保住核心资产,一个“歪主意”在他心中成型:提前“转移”车间,让建设公司的优先受偿权落空。
图片源自网络,跟本文无关
2016年1月,雷某找到公司员工孙某、多年好友刘某,还有符某,串通虚构了900余万元的个人债务,约定25%的年利率,还让床垫厂为这笔借款提供担保。随后,几人伪造对账结算协议、欠条,一套“完整”的借贷证据链就此诞生。
当年7月,孙某、符某、刘某先后将雷某及床垫厂告到法院,索赔1539万余元本息。更反常的是,从立案到达成调解,仅用了7天,双方在庭审中零对抗,对借款细节的描述分毫不差,仿佛提前排练好“剧本”。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后,几人第二天就申请强制执行,还“默契”达成以物抵债协议,将床垫厂部分在建车间,以1539万余元的价格“抵”给了这三位“债主”。
图片源自网络,跟本文无关
这边车间悄悄易主,那边建设公司还在推进工程。2016年12月,扩建项目完工,经评估工程款+停工损失费合计1930万余元。可雷某始终不付款,2017年7月,建设公司起诉至法院,胜诉后拿到了“对车间折价或拍卖款优先受偿”的判决。
可到了执行阶段,雷某拿出那三份“以物抵债” 裁定书,建设公司的1930万债权,瞬间成了“纸上权利”,车间早已不属于床垫厂,执行陷入僵局。
这一拖就是6年。2023年6月,建设公司向通川区检察院举报,称雷某等人打假官司逃债。检察官郑礼君在初核时,很快发现了诸多疑点:孙某月收入仅5000余元,却能拿出数百万元现金出借?大额借贷全凭欠条,无一笔银行转账记录?调解、执行流程快得反常?
顺着这些线索,刑事、民事检察联合办案组展开调查:调取银行流水,发现孙某无出借能力、刘某大额现金支付不符合交易习惯;核查关系,证实孙某是雷某员工、刘某是其好友;再交叉质证,终于突破孙某的心理防线,“根本没有借款,是雷某让我帮忙保住厂子”。
随后,雷某、刘某、符某相继认罪,还交代出调解书确认的25%年利率,早已超过法律规定上限。2024年3月,检察院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同时将雷某等4人涉嫌虚假诉讼罪的线索移送公安。
2024年6月,法院再审后撤销原调解书,驳回孙某等人的诉讼请求;今年3月,公安对4人立案侦查,5月移送审查起诉,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这场持续7年的维权战,终于让1930万悬空债权落了地。
这起案件,给家居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陷资金困局时,耍小聪明搞虚假诉讼,不仅会透支司法信任,还会让自己身陷囹圄;而作为合作方,一旦遇到债权“悬空”,要及时通过法律监督途径维权,守住自身合法权益。
资料来源:通川检查、摄图网
声明: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辑,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资讯,不代表本头条号观点,引用数据不可作为投资参考。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家居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