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六大军区改革为了十二大军区,其中成都军区司令员是贺炳炎,来自一野的一位猛将。政委是李井泉,他并没有军衔,只是因为他进入了政府工作,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第一书记,而政委则是兼任。另外,成都军区还有两位副政委,也都是非常优秀的政工干部。而这两位副政
1955年,六大军区改革为了十二大军区,其中成都军区司令员是贺炳炎,来自一野的一位猛将。政委是李井泉,他并没有军衔,只是因为他进入了政府工作,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第一书记,而政委则是兼任。另外,成都军区还有两位副政委,也都是非常优秀的政工干部。而这两位副政委军衔并不相同,其中一位还非常特别。
第一副政委是阎红彦
阎红彦早年比陕北军阀部队当兵,受自己连长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清涧起义走上了革命道路。他长期以来一直在陕北或山西等地从事游击斗争,参与创建了陕甘根据地和西北红军,他也担任过军长职务,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爆发后,阎红彦留在了大后方,担任留守警备团团长,负责拱卫延安,保护中央安全。抗战胜利后,他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辅佐司令员陈锡联,后来担任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大西南后,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地方,先后担任过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等职。按理来说,阎红彦没有军职,又转为地方领导,应该无缘55年的授衔仪式。一开始也确实如此,但主席却说道“这次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主席的话有分量,组织上于是让阎红彦兼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并且被授予上将军衔。
其实,本来另外一位也可以代表陕北红军,他就是贺晋年。贺晋年是兵团级干部,在解放战争期间又曾担任纵队司令员,级别也不低,但因为被高岗连累了,别说上将了,在当时仅仅准备授予大校军衔,幸好主席拍板,才改为少将。
第二副政委是郭林祥
郭林祥是唐朝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他16岁就加入了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长征。途中,他任中央军委干部团四连指导员,先后参加土城、遵义、会理、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著名的战役战斗。
抗战期间,郭林祥先后担任抗大总校队长、大队长、团长,后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抗战后期,他奉命到太行军区工作,任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他在中原军区任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与皮定均等率部向东线突围,后任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副政委。此后, 他又调回了华北军区,担任纵队的政治部主任。到了1949年,他担任了第18兵团61军副政治委员等职,并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作战。之后,他留在大西南,担任过川北军区副政委、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郭林祥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且在成都军区任第二副政委。
不过,他之后的发展相比阎红彦要好很多,他之后担任过总后勤、新疆军区、南京军区政委,后调任总政部副主任,并且在1988年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来源:深更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