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寒风中,山西省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的脚步踏入税务小区。一位拄着拐杖的大爷拦住他:“马书记,今年暖气能热乎不?”没有客套的寒暄,直白的问话里裹挟着北方冬季最迫切的民生期待。同一时刻,3公里外的“城市会客厅”内,金属幕墙倒映着未来——数字化剧场、云端图书馆、大
清晨的寒风中,山西省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的脚步踏入税务小区。一位拄着拐杖的大爷拦住他:“马书记,今年暖气能热乎不?”没有客套的寒暄,直白的问话里裹挟着北方冬季最迫切的民生期待。同一时刻,3公里外的“城市会客厅”内,金属幕墙倒映着未来——数字化剧场、云端图书馆、大数据中心……这里承载着右玉向现代化跃迁的雄心。
两极之间的平衡术
“暖气管热不热”与“城市门面亮不亮”的碰撞,构成了马占文日程表的鲜明注脚。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他蹲下身查看管道保温层厚度;转场至新城规划馆,又与设计师争论商业综合体的动线设计。“老百姓的冷暖是刻度,城市的未来是方向,两者缺一不可。”他向记者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治理命题,实则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答题。
数据显示,右玉县近三年累计投入2.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同步规划建设12个“城市微更新”项目。在马占文的推动下,供暖管网改造与智慧城市中枢建设被纳入统一考核体系,形成“民生底线”与“发展上线”的动态平衡。
泥土里的治理密码
驱车穿过黄土沟壑,马占文的调研轨迹转向新城镇油坊村。在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他随机抽查资产台账:“这台拖拉机是哪年购置的?租赁合同有没有公示?”当村干部演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时,他打断操作:“老张头能看懂这个界面吗?得用大字号、画流程图!”
这种“穿透式”追问延续至社区食堂。就餐老人数量、食材采购渠道、补贴发放流程……马占文用笔记本记下每个细节。“一个食堂的运营,藏着基层治理的三重逻辑:民生保障、干部作风、社会稳定。”他向随行人员强调,这些“小事”直接决定着下次村委换届的投票箱里装着多少信任。
发展底线的坚守者
在生猪定点屠宰厂,马占文的脚步突然加快。消毒通道、冷链监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他对照28项检测指标逐项核查。“食品安全是高压线,碰不得!”厂长回忆,那次检查持续了3小时,马书记连更衣室的紫外线消毒记录都没放过。
而当踏入大南山碳汇林,画风骤然从严谨转为诗意。抚摸着补植的油松幼苗,马占文算起生态账:“68年造林16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3%升至57%,这是右玉人的命根子。”他透露,县里正在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模式,让绿色资产转化为发展动能。
治理现代化的微观样本
从晨光中的供暖管道到暮色里的碳汇林,马占文一天的调研轨迹勾勒出中国县域治理的复杂图景。教育园区建设工地上的安全帽、物流园区里的货车流、电商服务中心的直播屏……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在他的治理框架中形成有机整体。
“县域发展就像编织中国结,每根丝线都要找准位置。”马占文用这样一个比喻总结。数据显示,右玉县2023年GDP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8天。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基层干部对“发展为了谁”的持续作答。
当夜幕降临,马占文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窗外的右玉县城,华灯初上与星河交相辉映。在这片曾以“不毛之地”闻名的土地上,一位县委书记的脚步,正在丈量着民生温度与发展高度的精准刻度。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在现实与理想的张力中,始终保持着向前奔跑的姿态。
来源:时代风官方账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