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岐派四代佛眼清远,生卒年公元1067~1120年,俗姓李,号清远。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四川临邛人,今邛崃。少年严正寡言,14岁出家受具足戒,初研习律学、毗尼之学,后师从五租法演禅师,与佛果克勤、佛鉴慧勤并称法。演门下"三佛",属临济宗南岳下十四世法嗣。
杨岐派四代佛眼清远。
杨岐派四代佛眼清远,生卒年公元1067~1120年,俗姓李,号清远。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四川临邛人,今邛崃。少年严正寡言,14岁出家受具足戒,初研习律学、毗尼之学,后师从五租法演禅师,与佛果克勤、佛鉴慧勤并称法。演门下"三佛",属临济宗南岳下十四世法嗣。
枢密院邓武奏请宋廷赐紫衣及"佛眼神师"尊号,晚年退居蒋山东堂,被尊为"佛眼清远"。法嗣遍及南北禅林,隐修与韬光,悟道后隐居于四面山,今四川境内的大中庵。虽机锋锐利却内敛自守,以静默内守、韬光养晦闻名,主张禅修不执著于外在形式。
住持名刹,受舒州太守王涣之请,开法于崇宁万寿寺,后移住龙门山弘法12年,吸引学者云集。晚年迁和州褒神山,蒙枢密邓泡武举荐,获朝廷赐紫衣。神法革新,强调"实参实悟",反对空谈玄理,提出须是当人自作活计,莫听他人说,主张修行须回归本心,自证自悟。
语录传世,其法语被收录于《佛眼清远禅师语录》、《古尊宿语录》等典籍,如九衢车马红尘暗,一榻松风白昼闲,展现禅修与世俗的平衡智慧。退隐说法,晚年退居蒋山东堂,求法者络绎不绝。
1120年冬至前日,跌坐示众云,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往,言毕合掌圆寂。世寿五十四,肉身供奉,法体供奉于龙门山。其禅法通过弟子乌巨道行、竹庵士圭等延续,形成"佛眼派",影响南宋禅林及日本禅宗发展。
法脉传承,门下高庵善悟、牧庵法忠等,推动临济宗与士大夫融合。法忠弟子普庵印肃开创"普庵禅",融入民间信仰。文献价值:李弥逊《佛眼神师塔铭》,称其"洞真源,履实际"。《古尊宿语录》存其语录八卷,为研究宋代禅宗核心文献,国际交流,其禅风通过日僧传播,日本杨岐禅二十四流中多受其法脉启发,京都东福寺等禅林奉其为思想源头。
AI剪辑。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