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杭州拱墅区运河畔,我国首座以清廉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馆——“杭州清廉馆”庄严矗立。开馆之际,一件名为《一只镜框,两则故事》的“道”字微雕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它出自著名微雕大师冯耀忠之手,与杜高杰、朱炳仁、西泠印社、中国美院共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陈列,成为
著名油画家冷军先生称:“太佩服了,震撼!震撼!”
国际友人纷至沓来
近日,在杭州拱墅区运河畔,我国首座以清廉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馆——“杭州清廉馆”庄严矗立。开馆之际,一件名为《一只镜框,两则故事》的“道”字微雕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它出自著名微雕大师冯耀忠之手,与杜高杰、朱炳仁、西泠印社、中国美院共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陈列,成为传播清廉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这个“道”字,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场跨越物质与精神、微观与宏观的艺术实践。而其背后,凝聚着冯耀忠五十多年对书法、微雕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
得之偶然,亦由深耕
冯耀忠是微雕大师,也是书法家。2016年9月3日,冯耀忠像往常一样练习书法“道法自然”,这次也是练习了数遍,然而依然对自己的作品皆不满意。正当他准备将一堆“废稿”撕断丢弃之际,忽然瞥见其中一幅“道”字的“走之旁”,竟呈现出一个形似道士打坐的侧影。众人细看,竟发现此“道”字中藏有十余处头像。
朋友们笑祝冯耀忠“得道了”,而他却谦称这只是“运道”。尽管如此,他认可确有八处清晰的头像。尤“走之旁”酷似一道人静坐,气韵生动。在友人鼓励下,他为该“道”字登记了著作版权,由此开启“道”字艺术之旅。
这件作品很快引起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的关注。冯耀忠欣然授权,齐云山遂将其刻石陈列,成为齐云山中颇具文化象征的景观之一。随后,杭州萧山东岳殿也相继引入,建造了更精致的“道”字石碑。而此刻,武当山金顶正在设计一个更加恢宏的“道”字崖刻。使其从纸本走向山川,从艺术创作升华为文化符号。冯耀忠早在2011年就获得了“一种藏有微雕的书画”国家发明专利和新颖实用专利。他将这项独创技艺融入“道”字创作,在笔墨飞白之间,他嵌入以猛犸象牙丝雕刻的微缩文字,内容多选自《道德经》名言。
这些微雕极其精细,肉眼难辨,形成“书中有雕、雕中有文”的复合结构,观者需借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才能窥其奥义。
这种“可见与不可见、宏观与微观”的对话,不仅展现其高超技艺,更传递出“大道至简、微言大义”的哲学思考。观众在寻微探幽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不仅是艺术的趣味,更是对“道”之深意的体悟。
以道载廉,道正行远
“道”字作品被杭州清廉馆选中并非偶然。其笔画中隐藏的微雕内容,正是包公名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句话精准契合清廉文化的内核,也成为该馆陈列的核心理念之一。
此外,在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与“大道同行”主题展中,“道”字作品再次亮相,微雕内容为民进创始人马叙伦的名言:“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驻足细观,对其融合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表达表示了高度赞赏。
冯耀忠创建的微雕艺术馆,也因这个“道”字吸引了更多中外观众。人们不仅沉醉于微雕世界的精妙绝伦,更在这件“藏艺于微、藏微于道”的作品前流连忘返。观众俯身细寻微雕的场面,已成为馆内一道有趣的风景。
“见者皆乐,纷纷称道”,很多人表示,这是一次对国学艺术和心境提升的双重体验——既是书法的神来之笔,又是冯耀忠大师艺术生命中的非常之道。
如今,冯耀忠的“道”已不再只是一个字符,它成为联系传统与现代、艺术与伦理、个人修行与社会治理的文化媒介。有观众在留言中写道:“修身要正,治国也要正。冯大师的‘道’,走的是一条正路。”
冯耀忠用五十多年的坚持告诉我们:道,是技艺之精进,是心性之修炼,更是与时代同行的责任与担当。而他的“道”,仍在继续延伸——正如观众所祝愿的那样:“愿冯大师的‘道’,越走越宽广。”
来源:民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