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争议: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与未来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3:56 2

摘要:2025年9月10日,科技圈名人、网络意见领袖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西贝莜面村的用餐体验,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同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2025年9月10日,科技圈名人、网络意见领袖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西贝莜面村的用餐体验,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同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这条微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作为回应,西贝餐饮集团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危机公关措施。9月12日,西贝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坚决否认罗永浩的指控,并详细公布了涉及菜品的具体制作流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情绪激动地回应,复盘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坚称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每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和工艺,还强调"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制菜是提前做成成品,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预制菜"。贾国龙甚至表示要起诉罗永浩诽谤,认为其评价严重损害了西贝的品牌形象。

然而,这场争议并没有因为西贝的强硬回应而平息,反而引发了更广泛的公众讨论和媒体关注。消费者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看法,特别是对高价餐厅使用预制菜的不满。某网络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攀升,已突破2亿次。中国烹饪协会的最新调研也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规避疑似使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这反映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抵触情绪。

表: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时间线

2025年9月10日 罗永浩发微博批评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 罗永浩

2025年9月11日 西贝客服回应称招牌菜每日现煮,不存在预制情况 西贝客服

2025年9月12日 西贝发布致顾客信,公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 西贝餐饮集团

2025年9月12日 贾国龙威胁起诉罗永浩诽谤 贾国龙

2025年9月13日 媒体报道西贝门店客流下滑,订单量腰斩 多家媒体

2025年9月15日 西贝发布道歉信,承诺多款菜品改为现做现炒 西贝餐饮集团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的是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深层矛盾。随着中央厨房模式在连锁餐饮企业的广泛应用,消费者与商家对"预制菜"的定义产生了显著分歧,而西贝事件恰好成为了引爆这一长期积累问题的导火索。在这场争议中,消费者不仅质疑菜品的制作方式,更对西贝高价位与预制体验之间的价值匹配提出了严峻质疑。

预制菜的定义与认知鸿沟

西贝预制菜争议的核心在于各方对"预制菜"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界定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添加防腐剂"。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还明确排除了几种情况: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简单加工的净菜、速冻面米制品和即食食品都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官方定义来看,西贝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声称自己不使用预制菜。西贝采用的是中央厨房模式,即由中央厨房对食材进行预处理,制成半成品后配送到各门店,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2。这种模式在法律上不被归类为预制菜,而是被视为餐饮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优化措施。西贝方面强调,其菜品制作属于"中央厨房预加工后,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符合国家规定中"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然而,消费者认知与官方术语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只要不是新鲜食材在现场清洗、切割、烹饪的菜品,都可以被视为预制菜。消费者追求的是"锅气"和"现炒"的体验,而企业则纠结于行业定义和技术细节。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双方对话的困难——西贝坚称自己合规,而消费者则感到被欺骗和误导。

西贝后厨的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矛盾:虽然"牛大骨"等菜品确实在门店完成核心烹饪环节,但许多食材已经经过中央厨房的预处理。例如,厨师长解释称"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是三餐,当天上午一餐,下午一餐、第二天上午一餐",这与消费者期待的"现做现吃"有着明显差距。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西贝后厨直播过程中,消费者发现了转基因大豆油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西兰花等与"新鲜现做"形象不符的食材。这些发现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尤其是那些因为相信西贝"健康""现制"形象而选择其儿童餐产品的家长们。当发现儿童餐中的蔬菜可能"比自家孩子年纪还大"时,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遭到了重创。

公众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并非源于预制菜本身,而是源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背叛感。许多消费者表示:"现在看到连锁餐饮就担心吃的是预制菜","宁可多花钱也要现做的"。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和真实性的迫切需求。

危机公关的失误与信任重建

西贝餐饮集团在应对此次预制菜争议时,采取了一系列危机公关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却值得商榷。最初,西贝选择了强硬对抗策略。贾国龙不仅否认罗永浩的指控,还威胁采取法律行动,表示要起诉罗永浩诽谤。这种 defensive 的回应方式虽然展示了企业的自信,但却缺乏对消费者情感的共情和理解,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西贝改变了策略,试图通过透明化操作来自证清白。公司公布了涉及菜品的"作业指导书",详细列举了13道菜品的标准化制作流程。此外,西贝还推出了"罗永浩菜单",开放后厨参观,甚至进行后厨直播。然而,这些举措反而产生了反效果——在后厨直播中,消费者发现了转基因大豆油、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西兰花等问题,这使西贝的"自证清白"行动变成了"自曝现场"。

西贝的危机公关被许多消费者认为是在"玩文字游戏"和"钻政策漏洞"。企业选择了用"合规性"(符合国家定义)来对抗消费者的"体验感"(感觉就是预制菜),缺乏与消费者的共情9。理想的危机公关需要展现的是真诚和倾听,而非单纯的辩解和硬刚。

这场公关危机的负面影响很快体现在经营数据上。据报道,北京多家西贝餐厅订单量遭遇腰斩,从平时的200多单骤降到100多单。事件发酵后的前两个工作日,门店客流呈现"断崖式萎缩"。往常早市至少能有五六桌散客,现在经常整层楼就几个服务员大眼瞪小眼。午市时段仍有不少空置餐桌,与隔壁餐厅的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营业额据称连续两日每日下滑百万元,这充分显示了消费者信任危机对企业的直接影响。

面对持续的压力,西贝终于在9月15日做出了实质性的让步和道歉。西贝餐饮集团就预制菜争议道歉,并表示多款菜将改成现做现炒。西贝在致歉信中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承诺在2025年10月1日前,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相关调整。这些措施包括:儿童餐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猪排烩酸菜中的猪排半成品调整为生排骨在门店现炒等9条具体整改措施。

表:西贝承诺的菜品制作调整措施

菜品类型 原有做法 调整后做法 完成时限

儿童餐牛肉焖饭牛肉酱 预加工牛肉酱 门店现炒 2025年10月1日前

儿童餐牛肉饼 预加工牛肉饼 门店现做牛肉饼 2025年10月1日前

烤羊肉串 预加工羊肉串 门店现切、现串、现烤 2025年10月1日前

猪排烩酸菜 猪排半成品 生排骨在门店现炒 2025年10月1日前

手撕椒麻鸡 预加工鸡肉 生鸡在门店现煮 2025年10月1日前

西贝的这次危机公关过程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案例:当企业面临信任危机时,法律上的"合规"只是底线,情感上的"合心"才是长久之道。消费者的信任很珍贵,也很脆弱。一旦失去,再多的解释和标准都难以挽回。企业需要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理解他们的关切和期望,而不是简单地引用法规条款为自己辩护。

消费者权益与行业伦理

西贝预制菜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消费者权益和行业伦理的深刻讨论。在这场争议中,知情权与选择权成为了核心问题。消费者普遍认为,他们有权知道自己所消费的食品是如何制作的,是基于什么原料和工艺制作的。然而,餐饮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顾客去饭店吃饭时,后厨如同黑箱:菜是现炒的还是加热的?肉是早上切的还是去年冻的?全凭商家一张嘴。这种不透明性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消协2022年报告就已经显示,预制菜标识不详细、堂食外卖未告知等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江苏省消保委更明确表示:"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这些观点反映了监管机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正如罗永浩在2024年11月就曾指出的:"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即使真的做到了宣传的‘安全美味’,它也是欺骗"。

价格与价值的匹配是另一个关键问题。消费者质疑:支付了现烹菜品的高价位,却得到了标准化工业品的体验,这种价值不对等让人难以接受。以西贝为例,人均150元吃预制菜的感受让许多消费者感到"不值"。就像网友说的:"花着会所的钱,体验的是快捷酒店的服务",这种感觉让人难以接受。更具体地说,一份售价68元的芹菜牛肉,如果是由中央厨房出品,门店只需将预制好的牛肉丝与调料包倒入锅中加热5分钟便可端上餐桌,其制作成本远低于现切现炒,但售价却与现做菜品持平。

这种价值不对等问题在儿童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西贝在预制菜争议中显得尤为矛盾:一方面,其儿童餐业务表现亮眼,2024年末累计卖出超4000万份,获评"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4;另一方面,罗永浩的吐槽直指其"适合孩子吃却可能是预制菜"的悖论。家长选择西贝,往往基于对其食材安全与现做工艺的信任,若儿童餐实际使用预制菜,不仅违背消费者预期,更可能动摇其市场根基。

从行业伦理角度,餐饮企业有责任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制作方式,让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一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例如,老乡鸡把店里的菜进行分类,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再比如乡村基,它在2024年就关闭了位于重庆的中央厨房,喊出了坚持现炒现做的口号,准备彻底跟预制菜划清关系。这些做法体现了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尊重。

西贝事件也引发了关于餐饮行业工业化与标准化的伦理思考。使用中央厨房和预加工食材是餐饮连锁化、标准化的大势所趋,有助于稳定口味、控制成本、保障食品安全。但当企业享受了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与效率红利时,是否应该将这部分利益与消费者分享?如果企业因为使用预制菜而降低了成本,那么这部分成本降低是否应该反映在菜品价格上?这些都是行业需要思考的伦理问题。

消费者并不完全反对预制菜,而是希望明码标价,知情选择。正如网友调侃的:"你可以卖我预制菜,但不能把我当预制人忽悠啊!"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商业伦理,也关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决策,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关键。

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西贝预制菜风波虽然是一次企业危机事件,但它对整个餐饮行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这场争议揭示了餐饮工业化趋势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内在矛盾,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一事件可能会成为推动餐饮行业透明化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真诚与透明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关键。企业需要认识到,法律上的"合规"只是经营底线,情感上的"合心"才是长久之道。与其事后被动解释,不如事前主动透明。使用预制菜的商家提前告知消费者,对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有重要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餐饮商家抗市场风险能力,促进预制菜产业良性发展,还方便顾客选餐。这种做法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也体现了对消费者的尊重。

从监管层面来看,西贝事件暴露出现行预制菜标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未来,监管机构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预制菜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并推动"明示预制菜"成为行业的强制性规范。这样不仅能让消费者在点餐时明明白白消费,减少争议发生,也能为餐饮企业提供更明确的指导,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餐饮企业需要在效率与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央厨房和预加工食材确实有助于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出餐效率,减少食材浪费。但这些效率提升不应该以牺牲消费者体验为代价。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差异化定位来解决这一矛盾:若主打性价比,可公开使用预制菜并降价;若强调匠心,则需坚持现做并接受更高成本。

西贝事件也提示餐饮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主张市场定位。对于那些选择继续使用中央厨房模式的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将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优势与消费者分享,使价格更加反映产品的实际价值。中国消费者对餐饮"现制现售"的要求在深圳等一线城市尤为明显,调研显示本地消费者对这方面的要求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这意味着餐饮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偏好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策略。

从消费者角度看,西贝事件也是一次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意识的觉醒。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关心吃进嘴里的食物是如何制作的。用脚投票,选择那些信息透明、真诚对待顾客的品牌,才能促使行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消费者的这种意识觉醒将推动餐饮企业更加注重透明度和诚信经营。

展望未来,预制菜行业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西贝事件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推动更多企业采取透明化措施,如开放明厨亮灶、明确标注菜品制作方式、提供更加合理的价格体系等。也有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透明化的重要性,例如老乡鸡曾通过"透明厨房"直播,成功打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疑虑。

最终,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监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企业需要诚信经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机构需要完善法规标准,保障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则需要用理性的态度和明智的选择推动行业向更加透明、诚信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这种多方协同的方式,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餐饮生态系统,避免类似的信任危机再次发生。

来源:正眼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