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回来,房价问题也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文/峯言峯语
编辑/峯言峯语
〖~~~《·引言·》~~~〗
2009年,一部《蜗居》火遍大江南北。
电视剧里反映的高房价问题深得观众共情。
话说回来,房价问题也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自古以来的问题
在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就记载了房屋租赁和买卖的情况。
不同的是,那时候,国家人口不多,大家的经济模式也是自给自足,房价问题并不突出。
而且,朝廷还会为官员提供免费的房子,这待遇,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
那时候,官员的住所叫做“官舍”,离办公地点超级近。
《晋书 · 陶侃传》里就有提到“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们都以能住在官舍为荣。
所以,那时候的官员们,根本不用为了房子的事情发愁。
唐朝之后,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房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而且唐朝官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面对高房价和多官吏的双重压力,朝廷养不起了。
于是干脆不再为官吏提供免费住房,自己解决吧您。
这就让人心里好受多了。
官署周边那是寸土寸金啊,妥妥的市中心!
于是这些官员们也遇到了和现代房奴一样的问题,市中心的房子哪里都好,就是太贵。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担任“校书郎”的职位期间,每月工资16000钱。
一开始,他在长安东郊租了四间茅草屋,但因为离办公地点太远,他又养了匹马作为私家车,还雇了两个保姆。
这样他一个月的开销就达到了7500钱,每月只能结余8500钱。
白居易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希望能早点攒够钱买套房子,但就算这样攒了10年,他也没能在长安城买上房子。
最后没办法,他只能在陕西渭南县买下一处房子,平时住单位,节假日就回渭南。
历史是何其相似!这不就和现在在北京上班,燕郊买房的人一样嘛。
那时候,不光长安城的房子贵得让人咋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不便宜。
唐宜宗时期,有一位名叫沈都和的敦煌居民,因为急需用钱,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
当时签订的契约上明确指出这套房子是按面积计价的,每尺的价格是小麦两硕五升。
而且,房子里的家具也随着房子一起转让给买家,总共价值小麦二十九硕五斗六升有余。
“硕”是当时的计量单位,大约是90斤。
如果按照现在的麦价每斤1元来计算的话,那么每平方米的房子价格就是1944元。
看起来好像并不贵,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敦煌居民的收入来看,这个价格就相当高了。
当时敦煌居民的月收入一般不会超过两石小麦,也就是200元以下。
相当于你月入两千,要买单价两万的房子。
所以,敦煌居民想要买一套房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百姓的拮据
宋朝时期,房价高的更加离谱。
就连大名鼎鼎的王安石,都曾经因为开封的房价过高,而拒绝当京官。
那么,为什么宋朝的房价会这么高呢?
原因就在于地价的高昂。
当时开封的地价高得离谱,城内地价几乎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
这就导致了房价的飙升,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房价问题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宋朝时期的三馆大学士陶毂,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生。
他曾描述过老百姓住房紧张的情况,说许多家庭的住房面积太小,人口又多,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
有的家庭在花板和地板之间加了一层,搞成了复式房。
卧室里放不下床,就放箱子,让孩子们睡在里面。
第二天起床后,把箱子收起来,放上饭桌,卧室就变成了饭厅。
有时候智慧是逼出来的,十几平米的房子居然能住下四世同堂。
都赶得上现在香港的住房条件了。
即便如此,这样一套房子,买下来还是得负债累累。
在宋朝,不仅普通百姓为住房问题发愁,连官员们也不例外。
比如,大文学家欧阳修,他在中央工作多年,月薪接近7000元人民币(200贯),却始终买不起房子,只能在一条胡同里租房子住。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工作了几十年,月薪也是接近7000元人民币,但到了70岁那年,他也没能在开封买上房子。
最后实在没办法,他选择了离开开封,跑到南边的许昌城市,买了个一居室。
苏辙退居许州后,看到朋友李方叔的新居,羡慕不已,他七十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王安石在宁波当县长时,月薪是4500元(15贯),如果到中央做官,薪水也不过7000元。
他有老婆孩子,还有弟弟妹妹,以及老娘和老老娘,一家人的开销也不小。
自然也是买不起开封的房子的。
在宋朝,由于房价高昂,很多人为了买房不得不成为“房奴”。
张仲文在《白獭髓》一书中就描绘了这种现象:“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则赁被而居。”
这意味着他们的存款和借来的钱都投入到了房子里,生活因此变得拮据,连家人的衣物和睡觉的被子都成了问题。
到了清朝,房奴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已经进化到贷款买房的地步了。
在清光绪年间,北京城中买不起房的人就自己动手盖房子,盖不起的就借钱盖,等以后有了钱再还。
有一首词这样描述:“搭得天棚如许阔,不知债负几多钱?”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也开始有了按揭买房的现象。
调控政策
为了抑制高房价,朝廷也不是没想辙。
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古代,也有自己的限购和调控政策。
唐朝时期,有一个持续了千多年的限购政策,叫做“求田问舍,先问亲邻”。
这意味着,无论是买地皮还是买房子,都必须经过原业主的同意,同时还必须得到原业主邻居和族人的同意。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同意,不管你给原业主多少钱,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的。
元世祖时期,对公务员的“限购令”也非常严格,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买房。
明朝时,官员们不允许在工作地买房,违反者会被处以五十大板和革职,并且房子会被充公。
清朝也有类似的规定,不准公务员在工作地买房,处理办法跟明朝差不多。
然而,不管怎么调控和限购,古代的房价仍然比较高,这情形也跟现在差不多。
〖~~~《·结语·》~~~〗
有的人羡慕古代人,以为拥有几亩薄田,自己盖个房子,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度过一生了。
但看了上面的故事,想必也能知道,古代人日子更加不好过。
毕竟几千年来,普通人穷尽一生的追求,不过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来源:峯言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