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地铁上、咖啡馆里,越来越多年轻人手腕上戴着各式各样的手串,有菩提、星月、核桃,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奇珍异宝。他们一边刷手机,一边无意识地"盘"着手串,这场景像极了古代文人把玩玉佩,只不过主角从长衫换成了卫衣。
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地铁上、咖啡馆里,越来越多年轻人手腕上戴着各式各样的手串,有菩提、星月、核桃,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奇珍异宝。他们一边刷手机,一边无意识地"盘"着手串,这场景像极了古代文人把玩玉佩,只不过主角从长衫换成了卫衣。
文玩圈里有句行话叫"三分盘七分养",说的是手串的价值主要靠后天盘玩。这让我想起朋,她花大价钱买了串小叶紫檀,每天定时用棉布擦拭,连睡觉都要戴着白手套盘。有次聚餐,他全程都在盯着手串看,菜上齐了还在纠结手汗会不会影响包浆。我们笑他这是"串奴",他却认真地说:"你们不懂,这包浆是岁月的痕迹。"
这话听着耳熟。当代年轻人对文玩的痴迷,某种程度上是种"代偿心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难静心读完一本书,却能在盘串时获得片刻专注;很难坚持长期主义,却愿意为一条手串的包浆等上三年五载。文玩成了这个时代的"电子木鱼",我们盘的不是珠子,而是无处安放的焦虑。
但文玩市场的水,比故宫的护城河还深。有人花999元买了串"爆老星月",专家一看是药水泡的;直播间里"放漏"的核桃,回家发现是树脂倒模。更魔幻的是,现在连AI都能生成"完美纹路"的假核桃图片,让人防不胜防。文玩圈的黑话也越来越像理财产品——"现在不入,明年翻番",听得人一愣一愣的。
说到底,文玩本无贵贱。博物馆里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最初不都是古人日常把玩的物件吗?与其纠结于"这串能不能升值",不如学学古人"格物致知"的态度。我家楼下修自行车的大爷,手上二十块钱的桃核手串盘得油光水滑,他说:"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磨性子。"
下次看到有人在地铁上盘串,别急着嘲笑。在这个连短视频都要二倍速观看的时代,愿意慢下来与一件器物共同成长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生活家"。毕竟,能沉淀下来的不只是包浆,还有我们浮躁的心。
来源:不知名的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