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有个部门叫"差二两",专门计算老百姓一年的生活成本——大概二十两银子。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拼死拼活工作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
清朝有个部门叫"差二两",专门计算老百姓一年的生活成本——大概二十两银子。
然后朝廷通过各种赋税,确保百姓一年只能赚十八两,永远差那么一点。
这不是巧合,这是设计。
让我直接告诉你真相:你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有人需要你穷。
1.资本最怕的事:你有了钱
很多人以为资本家黑心,其实他们只是在遵循商业逻辑。
资本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普通人的剩余价值来壮大自己。
如果让所有打工人都实现财富自由,谁还愿意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谁还愿意996加班到深夜?
谁还愿意被PUA、被画饼、被"狼性文化"洗脑?
所以资本有一个铁律:绝不能让普通人完成原始积累。
你的工资永远是"够用但不够花"的水平,让你饿不死但也富不起来,永远需要为生活奔波,永远是那头追逐胡萝卜的驴。
这就是为什么靠打工很难发财的根本原因——不是你的劳动不值钱,而是财富分配权根本不在你手里。
2.四种人的游戏:你在哪一层?
要想破局,首先得看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说白了,所有人都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出卖时间的人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员工、白领、技术工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按量计费":干一小时活拿一小时钱,不干活就没钱。
听起来很公平对吧?但问题在于,每份时间只能卖一次。
一天24小时,除去吃喝拉撒睡,你能卖的时间有限,天花板一眼就能看到头。
更要命的是,分工越来越细。
就像那个笑话里的御膳房老婆,在大公司干了十年,离开后发现自己除了切葱丝什么都不会。
第二类:用杠杆卖时间的人
聪明一点的人发现了秘密:让自己的劳动可以复制。
一个网红直播一小时,可能被500万人看到,相当于把一小时卖了500万次;一个作家写一本书,卖出20万册,相当于把写作时间复制了20万次。
这就是"一本万利"的秘密。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但只有用上这种杠杆,才有机会跳出"老鼠赛道"。
第三类:花钱买别人时间的人
这类人懂得用管理和分工,让别人为自己干活。
从大企业家到小包子铺老板,都是这种模式。
他们的核心技能不是干活,而是分配任务、协调资源,用很少的精力撬动更多人的劳动。
第四类:专买最优秀的人时间的人
这是金字塔顶端的玩家,比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家。
他们不需要亲自干活,只需要做几个关键判断,让最优秀的人为自己赚钱。
当然,这几个判断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判断错了可能倾家荡产。
3.残酷的真相:后三种人都在"吸血"第一种人
看明白了吗?第二、三、四类人,几乎都是在从第一类人身上赚钱。
网红的收入来自粉丝的打赏和购买;老板的利润来自员工的剩余价值;投资家的收益来自被投企业员工创造的价值。
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商业规律。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打工承担最低的风险(有固定工资保底),理所当然被分走最少的收益。创业虽然可能大富大贵,也可能倾家荡产。
问题不在于这个体系本身,而在于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位置。
4.如何破局?跳出陷阱的唯一出路
既然看透了游戏规则,那怎么办?
第一步:承认现实,别再幻想靠打工发财。
如果你现在是第一类人,那就面对一个事实:按现在的路径走下去,你很可能一辈子都是"碎银几两"。
这不是你的错,但这是现实。
第二步:寻找你的杠杆。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第二类人,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杠杆。
可能是写作、拍视频、做产品,或者任何能让你的劳动被复制的技能。
不要小看这一步。
哪怕一开始收入微薄,但这是质的改变——你开始跳出"按量计费"的陷阱了。
第三步:积累资源,学会用人。
有了第一桶金后,开始考虑怎么成为第三类人。
雇人、分工、管理,让别人的时间为你创造价值。
第四步:投资思维。
当你有了足够的资本,开始学习投资,让钱为你赚钱,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说得简单,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你说得对,确实不容易。但你有更好的选择吗?
继续在第一层待着,然后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命运不济?
还是承认现实,开始一点一点往上爬?
记住,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底层人永远安于现状,永远相信"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的童话。
清醒一点吧。在这个游戏里,位置决定收入,而不是努力程度。
想要改变命运,就得先改变位置。
这很难,但这是唯一的路。
来源:左丘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