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轻松打动年轻人?这届消费者的G点都被我们摸透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8:53 1

摘要:如果你还在用“低价促销”“情怀杀”试图打动年轻人,那我只能说你离被市场淘汰不远了。这届年轻人,精得很!他们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不愿意为“无聊”买单。

珠峰品牌营销笔记——

营销的核心不是“卖货”,而是“卖情绪”。

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别猜了,答案在这)

如果你还在用“低价促销”“情怀杀”试图打动年轻人,那我只能说你离被市场淘汰不远了。这届年轻人,精得很!他们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不愿意为“无聊”买单。

那么,到底什么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

答案是:情绪价值 > 产品价值。

年轻人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人设”、“社交货币”、“爽感”**。

你卖奶茶?不,你卖的是“朋友圈打卡神器”。

你卖T恤?不,你卖的是“态度宣言”。

你卖耳机?不,你卖的是“社恐人士的避难所”。

所以,营销的核心不是“卖货”,而是“卖情绪”。

年轻人最讨厌被归类,他们希望自己是独特的、不被定义的。

怎么操作?

小众营销:别一上来就说“销量第一”,要说“只有1%的人懂这个”。

专属感:VIP定制、限量款、盲盒玩法,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不是谁都能有”。

反套路:别人都在卷低价,你就玩“贵但值得”,比如“这双鞋贵,但能穿10年”。

案例:

Supreme:不搞大促,不搞广告,就靠“限量+排队”,年轻人抢疯了。

喜茶:联名款一出,朋友圈瞬间被刷屏,因为“喝到就是潮人”。

(2)让他们觉得“这很懂我”

年轻人讨厌说教,讨厌被当成韭菜,他们喜欢品牌能“说人话”。

怎么操作?

玩梗:用他们的语言,比如“绝绝子”“YYDS”“栓Q”……(但别硬蹭,翻车很尬)

自黑式营销:别装高大上,适当自嘲反而拉好感,比如蜜雪冰城“我不嫌你穷,你也别嫌我low”。

精准痛点打击:比如“熬夜党必备”“社恐人士友好”“打工人续命水”。

案例:

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全是“网抑云”梗,年轻人一边吐槽一边用。

老乡鸡:微博天天发“咯咯哒”,老板亲自下场玩梗,年轻人直呼“这品牌能处”。

(3)让他们觉得“不买就亏了”

年轻人精打细算,但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讨厌被当傻子”。

怎么操作?

社交裂变:“拼团”“砍一刀”“分享得优惠”,让他们拉朋友一起买。

薅羊毛心理:不是降价,而是“送赠品”“第二件半价”“限时折扣”。

稀缺感:“最后100件”“明天涨价”,制造紧迫感。

案例:

拼多多:砍一刀玩到极致,虽然被骂,但用户量蹭蹭涨。

瑞幸:天天发券,年轻人一边骂“套路深”一边下单。

(4)让他们觉得“这很酷”

年轻人愿意为“酷”买单,什么是酷?“别人没有的”“能装X的”“能发朋友圈的”。

怎么操作?

联名款:比如喜茶×Fendi、瑞幸×茅台,年轻人抢不到也要晒。

黑科技感:哪怕只是包装好看,也要说“采用了NASA同款材料”。

KOL种草:找他们喜欢的博主带货,比明星代言更有效。

案例:

泡泡玛特:一个塑料玩具卖几百,年轻人照样疯抢,因为“抽到隐藏款能吹一年”。

特斯拉:卖的不是车,是“科技极客”人设。

(5)让他们觉得“这很真实”

年轻人讨厌虚假广告,他们更相信“素人测评”“真实体验”。

怎么操作?

UGC内容:鼓励用户晒单,比如小红书式营销。

不修图广告:别搞过度PS,真实一点反而更讨喜。

透明化:比如“成本公开”“生产过程直播”。

案例:

完美日记:靠小红书素人种草起家,性价比+真实感拉满。

东方甄选:董宇辉不吹产品多牛,而是讲故事,年轻人觉得“这比硬广舒服”。

千万别踩的雷区(年轻人最讨厌的5种营销)

爹味说教:“年轻人就该XXX”“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闭嘴吧,他们不吃这套。

虚假营销:P图过度、夸大功效,一旦翻车,直接社死。

硬蹭热点:不懂梗别乱玩,否则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道德绑架:“不买不是中国人”“支持国货就买它”……年轻人:你在教我做事?

信息轰炸:天天弹窗广告、短信轰炸,直接拉黑再见。

终极总结:年轻人营销的黄金公式

情绪价值(爽感)+ 社交属性(能晒)+ 真实感(不骗人)+ 稀缺性(不买就亏)= 年轻人疯狂下单

记住:

他们不买“产品”,买的是“人设”。

他们不买“便宜”,买的是“值”。

他们不买“广告”,买的是“信任”。

所以,别再用老一套忽悠年轻人了,读懂他们的情绪,才能赚到他们的钱!

来源:沛菡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