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叶圣陶教育箴言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
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
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无论哪一级的行政领导和哪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都应该时常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这个词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这一类问题好像问得太愚笨了,其实都是带根本性的问题,非认清楚辨明白不可。
凡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做法,如分设“快班”、“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老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无歇的种种考试,尽量提早准备高考的时间,等等,奉劝你们一律停止,为的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进大学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可不是唯一的道路。再说,进了大学,还得看自己肯不肯学,会不会学。从这一点来说,进不进大学一个样。不进大学,要是自己肯学,自己会学,同样可以成才。
贤明的教育家不看中什么考试,他与学生日常接触,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据以下评判的资料啊。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也硬是要挺直......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的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参观学校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学生怎样生活,甚至怎样游戏,都应该是参观的内容。
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根本地说起来,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历练。
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这就是“有诸己”),能够“躬行实践”,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
普通学校设艺术学科,目的当然不在于使学生成为画家、音乐家。教学生学习图画,在于使他们精密地观察物象,辨认形象的美与丑,和谐和凌乱,并且能够把所见所感的约略地记录下来。教学生学习音乐,在于使他们能用声音表达出感情和意志,尤其当合奏合唱的时候,个体融合在群体之中,可以收到人格扩大的效果。
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无论哪一级的行政领导和哪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都应该时常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办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这个词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这一类问题好像问得太愚笨了,其实都是根本性的问题,非认清楚不可。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原来现代教育的最后目标在养成一个个自由的人,在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社会。
这些关于教育的观点出自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曾在中小学担任教师,后来出任出版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编撰了大量国文教科书,并长期主持教科书的编审,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注:本文是“王仁元家庭教育工作室”编转。“王仁元家庭教育工作室”以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家庭教育咨询、传递正能量、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联系人王仁元,电话13403766751(微信同号)。
河南省家庭教育专家、家庭教育实战专家王仁元教授实时期待着您的联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道德讲堂、家庭教育咨询等)。
来源:家庭教育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