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餐厅敲锣打鼓挂起红绸,老铺子却在某个寻常清晨悄然摘下招牌——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商业常态。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在上海这个最不缺网红店的地方,一茬又一茬的新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上海的餐饮江湖,总像黄浦江的潮水,涨落之间总有故事翻涌。
新餐厅敲锣打鼓挂起红绸,老铺子却在某个寻常清晨悄然摘下招牌——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商业常态。
可当“本店不用预制菜”的招牌在岁月里褪色,扎根上海二十余载的顺风大酒店,竟也撑不住了。
2025年8月,徐汇汇银广场直达5楼的电梯停止了运转,电梯旁也贴上了闭店告示,根据告示来看,8月8日顺风大酒店(汇银广场店)已经正式闭店了。
图源:劳动报
这家承载着无数上海人回忆的老牌餐饮企业,最终还是没能扛住环境变化的狂风巨浪。
曾经那充满烟火气的招牌下,如今只剩下冰冷的关闭告示,连一张“续命符”都拿不出。
图源:大众点评
接连关店!
上海20多年老字号也撑不住了
实际上,这不是顺风大酒店近期关闭的第一家店了。
“听说是后厨师傅集体罢工,说三个月没发工资了。”这位老顾客的话,揭开了闭店潮的一角。
图源:小红书
根据当地人的实地走访和公开信息拼凑出了一幅令人唏嘘的闭店图谱:徐汇店8月8日正式谢幕,南桥店早在6月30日就因拖欠房租水电被迫离场。
图源:劳动报
临港店7月初挂着“内部装修,一个月后重开”的招牌,然而在盛夏八月仍无重启迹象。
图源:劳动报
金山店7月31日闭店前,早已频现菜品缺货、后厨停摆的乱象。
更不必说四平路店、兰生大厦店等五家门店,也在近两个月内陆续熄灭了招牌灯。
目前仍有部分门店处于“内部装修”或“暂停营业”状态,但实际恢复情况存疑。
还有一些没关门的,但也岌岌可危,客流量稀少。
情怀还是抵不过现实,在上海扎根了20多年,曾用“亲民价格+地道本帮菜”征服过整座城市的胃,顺风大酒店在短短两个月内折戟近半。
反映到老顾客们身上,这种变化更具体:菜品越来越差、越来越少;点单时“稍等片刻”变成“今天没货”;曾经围坐满桌的热闹,渐渐被空着的座椅取代。
图源:网友评论
尽管顺风大酒店官方尚未就闭店潮给出明确回应,但民间讨论最热烈的版本是,“老板跨界玩金融,投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一传闻虽未被官方证实,却也并非毫无依据——近年来,餐饮行业因跨界布局金融、地产等领域引发资金链危机的案例并不鲜见。
典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高端自助品牌“金钱豹”,就因激进扩张叠加金融投资失利,最终走向破产清算;老牌本帮菜代表“小南国”同样因多元化布局受挫,被迫出售部分核心业务以缓解资金压力。
而顺风大酒店作为老牌餐企,在当下的大环境里,本就面临成本攀升、客流分流、竞争白热化等多重压力,若叠加投资失败的冲击,资金链的脆弱性将被无限放大。
二十余载烟火记忆,终成时代注脚
顺风大酒店创立于 1992 年,起源于杭州,创始人吴稚亮凭借着对美食的热爱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为品牌发展拉开了序幕。
1999 年,顺风大酒店成功进军上海市场,首店选址在人民广场大剧院对面的中区广场大楼内。
当时,上海餐饮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街头的餐馆越开越密,食客的选择越来越多。
就在这片热闹里,顺风大酒店带着一股子“接地气”的劲儿杀了出来:人均百元内的消费门槛足够亲民,本帮经典加上浙菜的鲜爽、粤菜的精致,让餐桌上的选择丰富得让人挑花眼,还有那舒适宜人的就餐环境。
于是,顺风大酒店在这片群雄逐鹿的餐饮市场里挤出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上海人聚餐宴请的“心头好”,热度比那时的南京路步行街还旺。
可以说,当第一块“顺风大酒店”的招牌挂上上海街头时,没人能想到这个主打“本帮+粤菜+浙菜”融合风味的餐厅,会成为三代上海人的餐桌坐标。
之后,顺风大酒店开启了“跑马圈地”模式。2011年9月,第10家大型连锁店“顺风第一八佰伴店”正式亮相,玻璃幕墙外的红底金字招牌,在川流不息的人潮里格外显眼。
此后十余年,从“金时代顺风”到“顺风港湾”,再到“顺风新弘府”,这个品牌像棵发了芽的树,不断延伸出新的枝桠。
最风光的时候,上海的大街小巷藏着30多家挂着“顺风”招牌的门店,那抹熟悉的红,成了几代上海人记忆里“下馆子”的地标。
可不知从何时起,变化悄悄发生。
老顾客王阿姨发现,曾经让她赞不绝口的乳鸽,比鹌鹑蛋还小;老克勒们爱点的熏鱼,鱼肉开始带股焦苦味;连最拿手的腌笃鲜,笋片都不如从前脆生。
更让她感慨的是,曾经服务员会笑着喊“阿婆,您的菜来了”,如今连抬头看一眼都成了奢侈。
图源:小红书
“不好吃了,分量少了,年轻人都不爱来了。”她指着空了大半的大堂,“我们这些老骨头,终究撑不起整间店的生意。”
情怀与生存的博弈
顺风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老牌餐饮集体焦虑的缩影。
从南京的“红公馆”到北京的“全聚德”,许多曾经的城市符号都在经历转型阵痛。
它们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在保留“味道记忆”的同时,适应消费习惯的剧变?
当新式餐饮带着网红装修、创意菜品、直播引流强势崛起,固守“不用预制菜”的情怀,反而成了双刃剑:坚持现炒现做的品质,意味着更高的人工成本;依赖老客群的口碑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等于主动退出流量战场。
然而,在困境中有些老字号选择"守正创新",西安饭庄等12家陕菜老字号构建“直播+社区”双模式,2024年电商交易额突破2500万元。
图源:陕西日报
同盛祥钟楼店引入智能点餐系统,实现从配菜到出餐全流程数字化,顾客等餐时间缩短60%,带动客流量增长120%。
上海老字号品牌王家沙2024年与叮咚买菜联名推出改良版八宝饭,松鹤楼上线美团外卖后单店月销增长300%,30岁以下客群占比提升41%。
这些例子都印证了,老字号创新需在“守技艺之正”与“创场景之新”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顺风而言,如果能引入新的资本和管理团队,完成数字化转型、梳理冗余品牌、拓展消费场景、优化单店模型、重塑服务体系,或许还能在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但对顺风来说,比“活下去”更重要的是“活明白”,当“上海人的回忆”不再是流量密码,当“便宜量大”的优势被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消解,它该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或许答案藏在那些仍在排队的小馆里:不是靠怀旧滤镜,而是靠真材实料的菜品、触动人心的服务、与时俱进的创新。
图源:网友评论
对顺风而言,闭店潮是一次痛苦的“刮骨疗毒”,但如果能借此机会回归“做好一顿本帮菜”的本质,那些关于红烧肉、油爆虾、草头圈子的温暖记忆,或许还能在新的时代里延续。
毕竟,上海人从未真正忘记老味道——他们只是期待,那份熟悉的味道,能以更体面的方式,重新回到餐桌。
写在最后
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童年时在顺风吃满月的照片,配文“童年的味道要消失了”;也有人直言:“不创新不改变,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这些声音交织成网,罩住的是一个时代的餐饮记忆——那些在顺风办过婚宴的新人,如今已为人父母;那些跟着爷爷奶奶来吃糖醋桂鱼的孩子,现在抱着手机刷美食测评。
餐饮江湖从没有永恒的王者。每个留下来的品牌都在讲述同一个真理:情怀是根,创新是叶。
黄浦江的水还在流,上海的餐桌还在转。
当某一天,我们再提起“顺风”,或许不再是某家具体的餐厅,而是那些油润的、鲜香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味道记忆——它们会永远留在上海人的舌尖上,留在每一次举箸夹菜的温情里。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