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安徽省扎实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周密部署生态质量样地监测,2024年,集中一年时间开展了410个样地监测工作,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要求的全覆盖监测任务,有效支撑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
为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安徽省扎实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周密部署生态质量样地监测,2024年,集中一年时间开展了410个样地监测工作,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要求的全覆盖监测任务,有效支撑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
高度重视,高质量完成全覆盖监测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把高质量完成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作为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举措,高位谋划、有力推进。2024年,安排专项业务经费,部署全覆盖监测五大生态类型共410个生态质量样地,涉及全省16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采用省生态环境厅组织、集中培训、随机抽检、跟班学习的方式,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市、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广泛参与,对全省区域生态质量开展监测与评价。
部分工作现场图。
成果丰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凸显
此次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共记录维管束植物300余种,其中包括野大豆(Glycine soja)、蕙兰(Cymbidium faberi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 )、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等1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鸟类150余种,其中包括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Aythya baeri),以及黑鸢(Milvus migrans)、画眉(Garrulax canorus)、鸿雁(Anser cygnoides)等2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0余种浮游植物、40余种浮游动物、30余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记录了包括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等在内的20余种外来入侵物种。此外,在合肥市长丰县一处农田类型监测样地,发现了国内几乎销声匿迹的无斑雨蛙(Hyla immaculat)种群聚集地;在马鞍山市和县一处湿地类型监测样地,对水生植物的调查中发现安徽地理分布新纪录种篱栏网(Merremia hederacea);在安庆市太湖县一处森林类型监测样地进行鸟类调查时,一个多小时内先后记录到蛇雕(Spilornis cheela)、黑鸢等5种猛禽,以及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画眉;调查团队在池州市多个湿地类型生态质量样地点位均近距离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除此以外,在芜湖、安庆市也数次记录到了该物种,在望江县一处农田样地更是发现了15只左右的群体。这些调查结果既充分反映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也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公众参与提供了宝贵素材。
质量为先,多项举措严格质量控制
为保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成果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严抓内部质量控制。随机抽查,查看监测过程中的样方布设、物种调查等环节的操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确保监测数据全面真实准确。现场比对,选取约1/10的样地进行比对质控监测,所选样地分布在全省16个市,覆盖五种类型,包括8个森林样地、3个湿地样地、7个农田样地、6个城乡样地、16个水体样地。逐一审核,监测工作结束后,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上传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野外监测自动传输系统的数据情况进行了审核,确保样地监测数据质量。
以学带练,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
此次样地监测工作成效显著,开拓了安徽省生态质量监测新领域,提升了生态质量监测能力,为安徽省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稳定性、可持续性等综合评估提供宝贵的数据积累和科学依据。各市、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以此次全类型覆盖、多生物类群的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为契机,面对工作内容繁多、工作基础薄弱等诸多困难与挑战,克服高温酷暑、地形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积极学习,总结经验,系统掌握《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等系列生物多样性监测现场操作规范,圆满完成全覆盖样地监测任务,有效增强了安徽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实操水平。
2025年,安徽省将持续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的常态化监测工作,并对2024年底新增的4个城乡类型样地进行补充监测,尽快实现安徽省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的生态质量样地的全域覆盖,为全面精准评估全省生态质量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