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忘了初心 职业培训造就瑞士经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1:57 1

摘要:与香港一样,位处高山的瑞士,缺乏天然资源,所以只能靠人,香港还有源源不绝的中国内地专才、优才填补人才缺口,传统上瑞士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只能自己培训,因此十九世纪瑞士教育家皮斯塔罗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教育乃为生活与工作做准

编按:邓传锵为《信报》及《信报月刊》总编辑,其专栏老总平常谈逢周一及周五刊登。

与香港一样,位处高山的瑞士,缺乏天然资源,所以只能靠人,香港还有源源不绝的中国内地专才、优才填补人才缺口,传统上瑞士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只能自己培训,因此十九世纪瑞士教育家皮斯塔罗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教育乃为生活与工作做准备”的理念,深植于瑞士人的基因。2024年,瑞士以63838港元的平均月薪成为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或地区,成功的秘诀不能不提双轨制的教育制度;香港经济转型举步维艰,教育同质化则难辞其咎。

瑞士大多数州份实行11年制义务教育,在两年幼儿园,加9年小学、初中后,学生可选择专注于学术型的普通高中或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在这个双轨制的设计下,只有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升读普通的文理高中,高达三分之二的学生会进入职业学校或者成为学徒工。要强调的是,这个分流无关成绩和学习能力,主要是按照学生的爱好和擅长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来决定。事实上,不少成绩优异的孩子宁愿不上普通高中而选择职业教育,当地整个社会完全没有职业教育“矮人一等”的学历歧视。

追本溯源,瑞士的职业教育制度源于中世纪的师徒制,早于1884年已颁布法案,联邦政府要对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提供资金支援;在二次大战前的1930年,瑞士更颁布了首部《联邦职业教育法》,经过多次与时并进的修改,2004年《联邦职业教育法》正式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是欧洲第一个在法律层面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国家。

瑞士的普通高教和职业教育双轨制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如果年轻人发现走错了路,随时都有换轨的机会。完成职业培训的人可以进入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应用科技大学深造。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参加职业会考就能获得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同等的升学机会。

至于做学徒,是有丰厚工资的,第一年大约600瑞郎左右(约6000港元),第四年已高达1300瑞郎(约13000港元)。对于父母来说,可减轻家庭负担,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获得经济独立,对于中小企来说,得到的是稳定而低廉的生力军。据瑞士联邦统计局所做的一项长期调研发现,46%完成学徒培训后会留在所属的企业继续工作。瑞士全国有企业30多万家,其中雇员在250名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到了99%,提供了67%的工作岗位。这些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瑞士经济的重要基石。

中小企在香港也是经济重要支柱,2025年约有36万家中小企业,占本港商业单位总数98% 以上。不同的是,家长、学校、企业以至整个社会都对学徒制存有成见,认为“读书不成才去念职训局”、“无心向学才去做学徒”,不读文法中学,进入技术职业训练系统者占少数,到企业去做学徒者更是凤毛麟角,即使入了去,也想千方百计跳出来,务求将来修读大学学位衔接课程,摆脱蓝领的标签。由于做学徒者少之又少,加上质素没有保证,兼且随时跳槽,中小企雇主不愿意浪费时间资源情有可原,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徒制只在殡仪、水电等少数行业硕果仅存。反观,对于瑞士小企来说,提供学徒工作机会、培养熟练的技术人才,既是责任也是荣誉。

不要以为瑞士只注重技术职业教育,而忽略大学科研。这个小国拥有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日内瓦大学等名校,先后诞生24位诺贝尔奖得主。由于大力投资双轨制的教育,得以推动技术研发,逐渐产业升级,由此形成了发达的医药、化工、机械等高端制造业。

曾经,香港也有潜质走瑞士的多元化教育之路,可是后来因为短视而愈走愈单一和同质。许多人会讲,香港工厂北移,工业式微,工业学校与职业先修学校没落是顺应潮流。其实,这是鸡与鸡蛋的关系,如果有大量熟练与高技术含量的劳工,有些高增值的工种可以留在香港,例如飞机、船舶维修、产品测试,瑞士的钟表、机械、制药业蓬勃发展就是因为有大量熟练的技工。以制表技术为例,就需要非常严谨的职业培训体系,制表师要学习制表理论、物理、材料科学、电子、工业制图……

香港政府于2023年公布雄心勃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可是发展创科产业最需要技术人才,我们却没有相应的配套。假如仍保留当年的教育双轨制,相信今日香港经济的转型创新之路就易行很多。

三四十年前,笔者中学的年代,有小六升中公开试、中三评核试、中五会考、中七高级程度会考,每一阶段都有同学遭淘汰,他们或者踏入社会打工,或者修读工业学院或职业先修学校。以今日的标准,是否还需要这么多考试,值得商榷!不过,当所有学生都可以入读大学,所有高等院校都可升格大学,又属于矫枉过正了。每人资质、才能不同,勉强没有幸福,笔者当年不少没有读大学的同学,后来在各自的领域都很有成就。

香港的文法学校、工业学校、职业先修学校曾经并存而立,各司其职,三者在课程、师资培训、学生出路方面各有特色。1997年3月,当时的教育署发表《职业先修及工业中学教育检讨报告书》,正式解除工业学校及职业先修学校中“工业”与“职业先修”的捆绑。这两类学校的课程不必再受制于必须有大比例的实用或工艺科目,可以用文法中学主流课程,即语文科、人文学科代替。回过头来,当年这一决定是草率的,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倒模式的教育培养了大量难学以致用的“失败者”。

当香港政府沾沾自喜,香港5间大学跻身全球首100位,也应该检讨香港教育的缺失,以免拖经济转型的后腿。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