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北京召开的香山论坛,台海话题被带上桌,一位解放军退役中将开口就是一句“真要动手,常规武器足够,计划早就清清楚楚”。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几乎没人会在一场国际安全论坛上,直接把话说得这么直白。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香山论坛,台海话题被带上桌,一位解放军退役中将开口就是一句“真要动手,常规武器足够,计划早就清清楚楚”。
这话,让岛内有些人脸色发青,也让外面不少观察者重新审视:大陆处理台海问题的底牌,到底稳到什么程度?
香山论坛上的直截了当
香山论坛不是普通的会议,从第一届开始,它的定位就是国际安全与防务对话的平台。
今年的与会阵容依旧庞大,各国军方代表、学者、媒体云集,北京的秋天,话题火热。
就在这种场合,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少将(退役)面对台海问题的提问,给出一个跟岛内舆论完全不同的回答,没有“剑拔弩张”的夸张口号,也没有故作神秘的回避,而是淡定地阐述了我们的态度:和平统一依然是最优选,但军事选项早有成熟的预案,而这些预案,用不着劳师动众的搬出所有战略性“大杀器”。
这种表态的重要性不仅在内容,更在于场合。
这里集中了来自五大洲的军事观察员,等于是向全球公开释放信号:我们既有解决问题的实力,也有推演清晰的方案,还能在国际场合自信的拿出来说。
台湾内部的剧本与现实的落差
和论坛现场的冷静相比,台北的气氛就显得紧绷得多。
近期,台当局频频推出所谓的《安全导引》手册,还在电视、网络上循环播放各式“突发攻打”场景,从海底电缆被切断到假扮台军混入城市。
这些内容看似“居安思危”,实际上更像是一部“心理战争剧本”,通过不断预设最坏情景,让岛内社会笼罩在不安中,而这种不安会被打造成政治动员的燃料。
九三阅兵之后,岛内一些媒体立刻把画面中特写的东风系列导弹跟台海联系起来,推断这些就是未来“攻击台军的终极武器”,并渲染“大陆可能随时动用”。
然而,对比何雷的说法,这类推断显然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现实:常规力量的差距,已经足以改变战局。
常规武器,不意味着“温和”
在不少人印象中,“常规武器”这个词听起来不如战略导弹、航母杀手那样惊心动魄。
但放到今天的实际军力对比里,这恰恰是一种更直接、更高效的优势。
过去十年,我们的常规打击力量有质的飞跃。
远程精确制导已经覆盖台岛全境,导弹圆概率误差缩小到个位数,海军的万吨级驱逐舰配合两栖攻击舰,可以形成移动指挥和立体进攻平台,空军隐身机型与电子战飞机的搭配,使得对方的雷达空白区会在冲突爆发初期被迅速扩展。
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差距,使得所谓“不对称防御”更多停留在理论里。
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动用最高端的战略装备的情况下,依然形成压倒性优势,这种打法不仅节省成本,还能把冲突规模控制在既定范围。
明确的作战构想
何雷所说的“计划清晰”,背后是多年的推演与演训积累。
近几年多次围绕台岛的实战化演的是制海制空协同,把进出岛的海空交通线掌控在手,最后是看时机实施精确登陆,直接控制关键港口和城市节点。
这种节奏意味着不会拖长战线,外部力量要介入,也很可能已经错过窗口期。
这其中,防范外部军事干预是重要一环。
在我们的作战体系里,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已经覆盖第一、第二岛链的重点方向。
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导弹,以及空中远程打击能力,形成了对干预部队从海面到空中的全域威慑。
这样的准备,是针对可能的美军反应速度和出动路线展开的。
外部干预的不确定性
现实中,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一手“战术模糊”,一手军售加持。
但近年来,美方自己内部的战略资源分配已捉襟见肘。
从乌克兰战事的长期投入,到中东多点的安全消耗,美国难以全力集中在台海方向。
就在香山论坛前夕,美防长与中方通话时表达“不寻求冲突”,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华盛顿不希望台海风险激化的现实考虑。
对一些与美有军事盟约的地区国家来说,这个问题也很敏感。
日本、澳大利亚内部都有声音担心,深度介入台海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自身安全风险。
因此,我们打造的“防外援”布局,不仅是军事博弈,也是对潜在干预者心理的预置打击。
岛内真正的软肋
对比军事层面的直接对抗,台湾最大的问题是在政治战略上的孤注一掷。
赖清德的路线高度依赖“倚美谋独”,但外援的可确定性远不如他想象的那么高。
尤其是在岛内经济和民意结构下,这种路线很容易脱离大多数民众的实际诉求。
两岸经贸往来依旧密切,我们市场对台企的重要性没有减少。
岛内年轻人就业面临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我们这求学和发展。
在民调中,不希望为了“政治立场”去承受战争风险的占比长期保持高位。
这意味着,民意并没有给当局无限授权去冒险。
在这种背景下,透支安全议题以换取政治红利,一旦预期破灭,不仅失去民心,还会被视为加剧危机的责任方。
大陆的定力与底线
多年来,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保持稳定,和平统一是首选方案,愿意为和平创造条件,包括提供务实便利政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但与此同时,不放弃使用武力,是对防止台独分割最基本的保障。
保持强大军力准备,并不等于急于追求冲突,而是确保在被迫面对极端情况时,有能力果断出手。
在这一逻辑下,常规武器的优势运用,恰好体现了我们的定力: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同时让对手清楚,任何挑衅都不会有安全区。
历史方向与现实选择
无论观察者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角度切入,都能看到一个长期趋势,台海现状并非静止不变,其背后的力量对比持续拉开。
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家数量超过170个,这一外交基础稳固而广泛。
民族复兴的整体进程中,台湾问题的解决被视为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这种趋势不是哪一任台湾当局的态度所能逆转的。
赖清德的处境,就像走在一条愈发狭窄的独木桥上。
退一步,是寻找两岸和平相处的可能;硬往前冲,则是在与时间和大势为敌。
香山论坛上的那句“常规武器足够”,不仅仅是一种军事信心的表达,也是对岛内政策路线的冷静提醒: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从来不在那些把赌注压在外援身上的人手里。
台湾的安全,不应被一次次的政治操弄绑架,更不该被少数人的政治算计耗尽。
回避冲突和对抗,保留交流与合作,才是给2300万民众一个稳定未来的真正路径。
历史的时针只会向前,不等人,也不等那些在幻想里筑高墙的人。
参考资料:环球网——解放军中将:武力解决台湾日,“台独”战犯受惩时!
人民网——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