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9 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农田里,金黄的油菜籽本应是农民一年丰收的希望,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港口仓库被堆积的油菜籽塞满,部分作物因无处存放开始霉变,当地农民望着滞销的作物,满脸愁容。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 2025 年 8 月 12 日中国
一、加拿大农民的严峻处境:贸易战下的农业危机
中加对弈
1.1 油菜籽产业遭受重创:订单归零与价格暴跌
2025 年 8-9 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农田里,金黄的油菜籽本应是农民一年丰收的希望,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港口仓库被堆积的油菜籽塞满,部分作物因无处存放开始霉变,当地农民望着滞销的作物,满脸愁容。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 2025 年 8 月 12 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 75.8% 的临时反倾销税,要求进口商在清关时缴纳相当于货值 75.8% 的保证金。这一政策使加拿大油菜籽在中国市场的到岸价格从每吨 4466 元人民币暴涨至 6400 元,涨幅高达 43%,完全丧失了价格优势。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加拿大对华油菜籽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 120 万吨暴跌至 36 万吨,降幅超七成。温尼伯商品交易所的油菜籽期货价格创下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长连跌记录,连续 21 个交易日下跌,每吨价格从 600 加元跌至 420 加元,跌幅近三成。对于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的农民而言,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 他们种出来的货 80% 都指望卖给中国,可现在别说赚钱了,光凑够保证金就够呛。
1.2 经济损失规模:百亿加元市场蒸发
加拿大油菜籽出口的 80% 销往中国,失去这个市场使整个产业链条陷入停滞。2024 年,加拿大对华出口油菜籽及相关产品总值达 50 亿加元(约 258 亿人民币),其中约 80% 为未经加工的油菜籽。中国的反制措施直接导致加拿大油菜籽产业损失惨重,萨斯喀彻温省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该省年产 480 万吨油菜籽中,约三分之一专供中国市场。
据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AAFC)2025 年 9 月公布的最新调查,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油菜籽农场主平均利润同比下滑 71%,近半农户计划减少明年种植面积。保险公司 Manulife 也发出预警,预计因农业减产理赔额将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同比激增 80%。而加拿大国家农民联合会近日发布声明称,超三成油菜籽种植农户计划减少雇佣季节工,部分农场已提前裁员。
1.3 产业链全面瘫痪:从农田到港口的连锁反应
订单没了,卡车在港口堆成山,工厂机器停摆,萨省失业率两周就从 8% 飙升到 12%,当地农业股哗啦啦往下掉。这不仅是农民个体的损失,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全面瘫痪。加拿大油菜理事会直言,这是个打击。3 月,中国对加拿大菜籽粕和菜籽油征收 100% 关税,这下子更狠,直接堵住下游产品出口。
当地油菜籽价格暴跌 30%,大量农场面临破产,配套加工企业被迫裁员减产。加拿大谷物种植者协会负责人拉金直言不讳:农民无法承受与两大贸易伙伴的双重贸易战。对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平河地区大约 290 家油菜籽种植户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每年播种面积高达 11 万英亩,占该省油菜籽总产量的 95%,大部分农作物都销往中国。
1.4 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变卖设备与绝望情绪蔓延
加拿大农民现在日子苦得要命。有人直接变卖设备转种小麦,因为小麦好卖;有人愁得睡不着觉,天天蹲港口等中国买家回信。萨省有个老农表示:"卡尼喊什么话?喊能当饭吃吗?我们种地还得看政策脸色,这政策还是跟着美国走的!"
日益扩大的价差可能意味着普通农户将面临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亏损,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经济造成的损失更将高达数百万美元。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的农民苦透了,超过三成的农场面临关门。加拿大联邦政府没办法,只能拿出 3.7 亿加元补贴农业,可业内根本不买账,直接回怼:"补贴解决不了没市场的问题。" 油菜籽理事会主席甚至公开说:"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订单,不是安慰人的补贴。"
二、中方的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与规则导向
2.1 75.8% 保证金措施:法律依据与实施细节
中国商务部于 2025 年 8 月 12 日发布初裁公告,认定加拿大油菜籽存在倾销行为,并决定自 8 月 14 日起,所有加拿大公司出口至中国的油菜籽,需由国内进口商在报关时缴纳 75.8% 的保证金。这一决定是基于中国商务部 2024 年 9 月 26 日对加拿大油菜籽启动的反倾销调查。
保证金政策立即产生效果。以一批价值 1000 万元人民币的油菜籽为例,进口商需预缴约 866 万元保证金(含 13% 增值税),使加拿大油菜籽到岸成本提高 43% 以上,完全失去价格竞争力。中国进口商纷纷暂停采购,转向其他供应源。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中国菜籽进口量仅 18.45 万吨,同比大幅减少 69.70%。1-6 月累计进口 190.8 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 21.29%。
中方的反制措施可谓打到了加拿大农业的 "七寸"。中国商务部表示,这一措施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是对加拿大油菜籽倾销行为的合理回应。中国外交部多次公开表示,加拿大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限制措施是引发贸易摩擦的根源。
2.2 100% 关税措施:多轮升级的贸易反制
中国对加拿大的反制措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逐步升级的态势。早在 2025 年 3 月,中国就已对加拿大菜油及菜粕加征 100% 反制关税。这一措施直接切断了加拿大油菜籽下游产品的出口通道,对加拿大农业造成重大打击。
2025 年 3 月 8 日,中国商务部出手了,直接对加拿大油菜油征收 100% 关税,对豌豆、猪肉和海产品加 25% 关税。这反制来得准,加拿大农业出口一下子少了 14 亿加元,萨斯喀彻温和阿尔伯塔这些产粮大省,农民收入直降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每一步反制措施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2024 年 9 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展开反倾销立案调查。经过近一年的调查,2025 年 8 月 12 日,商务部才做出征收 75.8% 保证金的决定。这种基于事实和规则的做法,展现了中方在贸易争端中的专业和克制。
2.3 替代供应链的构建:多元化战略的全面实施
中国在对加拿大实施贸易反制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全球供应链。这一战略不仅是应对当前贸易摩擦的临时措施,更是中国长期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通过 "大豆振兴计划" 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策略,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同时,供应链布局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倾斜,2024 年自阿根廷进口大豆同比增长 110%,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新兴来源国亦快速崛起。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从 "一带一路" 国家进口的农产品增长了 27%。这不是巧合,是有计划的制度性转向。
三、中国替代供应链的构建: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
3.1 替代供应链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中国构建替代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可追溯至更早时期。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通过拓展进口来源国,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分散进口风险,还能提升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
在构建安全稳定的农业全球供应链方面,中国采取了多项战略举措:一是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巩固与主要进口国的合作,借力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深化与共建国家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合作,确保进口来源稳定。二是加快培育国际头部涉农企业,鼓励企业加大国际化布局,通过并购、跨境投资等方式扩展市场份额。三是构建农业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平台,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灵活调整结构性对外经贸政策,以多元化发展模式保障进口端稳态。兼顾贸易交易效率和长期供应安全,激励多元化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讲策略、有步骤地从产品种类、来源市场、运输通路等多个维度拓展进口来源渠道,坚定不移地推进多元化发展模式。
3.2 澳大利亚:填补加拿大空缺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成为替代加拿大供应链的重要一环。2025 年 8 月 18 日,中粮集团正式确认订购 5 万吨澳大利亚新季油菜籽,这是自 2020 年因检疫问题中断贸易后,中国首次重启对澳油菜籽进口。这批货物将于 11 月至 12 月装船,包含运费在内的成交价低于每吨 600 美元,比加拿大同类产品更具价格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贸易商透露这仅是开端,双方正就后续 15 万至 25 万吨的订单展开密集谈判。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第二大油菜籽出口国,与中国距离更近,运输成本更低,且新季作物将于 10 月收获,12 月底或明年初即可抵华,完美衔接中国市场需求周期。
中国农业农村部火速向中粮集团发放 7 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彻底扫清澳菜籽入华的最后障碍。中国商务部还直接宣布,和澳大利亚建立了 "绿色通道机制",简化检疫流程、加快通关速度。懂供应链的人都知道,这种机制一建立,等于在制度层面给了替代国 "长期入场券",不是临时买几批货那么简单。
3.3 俄罗斯:快速崛起的重要供应伙伴
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中的重要伙伴。中国企业也在积极投资俄罗斯农业领域,涉及大豆、玉米生产及畜牧业等,投资总额超 110 亿美元。2025 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为期 12 年的农产品大单,未来将进口 7000 万吨谷物和油籽。
在油菜籽和植物油领域,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供应国。今年,俄罗斯的菜籽油已占据中国进口总量的 50% 以上,菜粕的占比也升至 14%。更令人瞩目的是,俄罗斯玉米进口量大幅增长。2025 年 7 月中国玉米进口几乎都来自俄罗斯,7 月从俄罗斯进口 5.1 万吨玉米,同比增加 942.16%。1-7 月玉米进口量共计 84 万吨,其中从俄罗斯进口玉米 25.3 万吨,占比 30%,俄罗斯成为中国头号玉米供应国。
佳沃北大荒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项目是中俄农业合作的典型案例。该项目总投资额 10 亿元人民币,计划分三期实施,将园区土地面积扩展至 7 万公顷,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升级为涵盖种植加工运输贸易品牌各环节的综合运营商。
3.4 乌克兰:黑海粮仓的新合作
中国与乌克兰的农业合作也在 2025 年取得重要突破。2025 年 3 月 6 日,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正式发布,中国与乌克兰在基辅签署两项农产品输华议定书,《乌克兰豌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和《乌克兰野生水产品输华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
这两项议定书的签署标志着乌克兰的豌豆和野生水产品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将每年从乌克兰进口 80 万吨豌豆,相当于填补了国内豆类供应的三分之一。野生水产品进口配额突破 15 万吨,使黑海鲟鱼、第聂伯河鳇鱼等高附加值产品首次成体系进入市场,中国对乌农产品依存度将从 0.7% 跃升至 2.3%。
协议中明确规定,30% 的贸易额将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决定,为乌克兰农产品开辟了一条去美元化的贸易新通道。在中乌签署议定书的附件中,涉及的 57 项豌豆病虫害检测标准和 41 类水产品重金属残留标准,是对乌克兰农产品的具体要求,也是标志着中国农业检测体系首次向黑海流域输出。
3.5 南美国家:大豆供应的战略转移
中国大豆进口已明显转向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取代美国:中国大豆进口量中,巴西占比已从 2017 年的 43% 提升至 71%(7465 万吨),阿根廷新增 200 万吨非转基因大豆协议。这一转变在 2025 年继续加速。
宁波舟山港作为中国最大粮食进口枢纽,通过 "绿色通道" 和 "联合检验" 机制,将外轮联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确保巴西大豆高效通关。2025 年 4 月,中国农产品进口格局出现显著变化。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规模大幅下降,其中大豆进口额同比减少 22.7%,肉类及制品进口额下降 20.4%。与此同时,宁波舟山港迎来密集的巴西大豆船靠港潮 ——4 月停靠的巴西大豆船达 40 艘次,同比增加 48%,减载量同比提升 32% 至 70 万吨,创历史新高。
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农产品进口进一步 "南美化"。2024 年,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 7465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71%,而美国大豆占比已降至 21%。此外,玉米、食糖、冻牛肉等大宗商品对巴西的依赖度也在持续攀升,形成以巴西为 "第一梯队" 的进口来源结构。
3.6 国内产能提升:自给自足的坚实基础
除了拓展国际供应渠道,中国也高度重视提升国内农产品产能。到 2025 年,中国的夏收油菜籽将实现 "八连增",长江流域单产达 340 斤 / 亩,油菜籽的含油率更是超过 40%。中央财政已拨款扩种 200 万亩油菜,预计将新增 60 万吨菜粕产能。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 10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2024 年的产量首次达到 1.4 万亿斤。通过 "大豆振兴计划" 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策略,中国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2024 年,国内大豆亩产增长 1.3%,饲用豆粕使用比例从 2020 年的 17.7% 降至 13%。
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自给自足能力。例如,通过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四、中加贸易摩擦的深层影响与未来展望
4.1 对加拿大经济的全面冲击
中加贸易摩擦对加拿大经济造成了全方位冲击。2025 年第二季度,加拿大 GDP 环比下滑 0.8%,失业率冲到 6.7%,创下近十年新高。农业和制造业双双受挫,钢铝行业被美国封杀,农产品又被中国停购。
农业社区的社会影响同样严峻。加拿大国家农民联合会近日发布声明称,超三成油菜籽种植农户计划减少雇佣季节工,部分农场已提前裁员。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滑,相关社区服务业、物流与农资供应链企业均出现大面积亏损。
更令加拿大业界忧心的是,中国正加速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这意味着即使未来中加关系改善,加拿大也很难重新夺回原有的市场份额。中国的进口来源已经从单一的加拿大,逐步扩展到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欧盟在内的 10 多个国家。与此同时,加拿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 60% 骤降至 15%。
4.2 中国供应链安全战略的深化
中国通过替代供应链的构建,不仅降低了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也提升了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中国商务部还直接宣布,和澳大利亚建立了 "绿色通道机制",简化检疫流程、加快通关速度。这种机制一建立,等于在制度层面给了替代国 "长期入场券",不是临时买几批货那么简单。
中国的从容,并非一时应对,而是源于长期的系统性布局。中国实施了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战略,2024 年粮食总产量突破了 1.4 万亿斤,实现了谷物的基本自给。大豆产量连续三年超过 2000 万吨,进一步减少了对外部油料的依赖。通过推广饲用豆粕替代技术,菜籽粕、棉粕等也逐步取代了进口豆粕。
4.3 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重构
中加贸易摩擦引发了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国际市场正在见证,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与供应链多元化的必要性。加拿大油菜籽产业的困境,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动的一个缩影。
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显示,2024-2025 年度全球油菜籽贸易量将达 1737 万吨,但加拿大份额恐暴跌 20%,澳大利亚则有望抢占其中三成市场。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供应链格局:中国借此将进口来源从单一依赖转向多元布局,粮食安全防线更加稳固;澳大利亚对华出口总值已回升 20%,年产值超 20 亿澳元的油菜产业重获生机。
中国用实力证明,真正的战略力量,绝非仅仅依赖高调的言辞来塑造。这场看似简单的贸易转移背后,蕴含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博弈中的深远布局。这一场贸易博弈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启示:单一依赖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是脆弱的。加拿大曾将 63% 的油菜籽出口依赖于中国,却忽视了质量升级的重要性。而中国通过市场准入、关税等多重手段,迫使其贸易伙伴主动提高质量水平。
五、贸易博弈的启示:规则、战略与国家利益
5.1 贸易规则的重要性:合规经营与理性应对
中加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贸易规则的重要性。中国的反制措施高度精准且影响持久,加拿大农业产业链正面临重塑压力。中国则以多渠道采购和产业链安全为核心,持续巩固全球农产品市场话语权。国际市场正在见证,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与供应链多元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每一步反制措施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2024 年 9 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展开反倾销立案调查。经过近一年的调查,2025 年 8 月 12 日,商务部才做出征收 75.8% 保证金的决定。这种基于事实和规则的做法,展现了中方在贸易争端中的专业和克制。
5.2 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意义:多元化与自主可控
中加贸易摩擦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意义。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技术突破和区域合作,加速替代美国进口商品。这一进程涉及农业、能源、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并引发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刻调整。
5.3 地缘政治与贸易关系的复杂性
中加贸易摩擦也反映了地缘政治与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加拿大的困境:政治表演救不了失血的经济。卡尼的 "强人秀":硬撑的代价,农民先扛不住。卡尼刚当上总理没多久,就急着打造 "强硬" 人设。他跟着美国的步子走,对中国钢铁产品一刀切,加征 25% 的关税,还放出风声要查中国电动车,理由是 "中国给了补贴"" 存在倾销 "。
但问题是,加拿大不是美国,既没那么厚的家底,也没那么大的市场体量,根本撑不起这种强硬。中国可不会坐以待毙。从 3 月开始,先对加拿大油菜籽加了 100% 的关税,到了 8 月又补了狠招,要求加拿大出口商缴纳 75.8% 的反倾销保证金。
这场贸易博弈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启示:单一依赖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是脆弱的。加拿大曾将 63% 的油菜籽出口依赖于中国,却忽视了质量升级的重要性。而中国通过市场准入、关税等多重手段,迫使其贸易伙伴主动提高质量水平。
六、结论:贸易格局的重塑与未来展望
中加贸易摩擦及其引发的供应链重构,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加拿大油菜籽产业的困境,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动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博弈中,中国通过精准的反制措施和系统的替代供应链建设,不仅保障了国内农产品供应安全,也提升了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
对于加拿大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在国际经贸领域搞政治投机终将自食恶果。中国在此次贸易争端中的应对严格遵循 WTO 规则实施反制,同步推进进口渠道多元化,既捍卫了国家利益,又向国际社会清晰传递出 "中国市场虽大,但不容轻侮" 的明确信号。
对加拿大和其他国家而言,唯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维护本国根本利益。新型国际关系应遵循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三原则。无论两国政治差异多大、经济竞争多激烈,秉持这些原则总能找到务实合作的领域。
未来,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将继续调整,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全球供应链。而加拿大若想重回中国市场,不仅需要改善政治关系,更需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结果,将不仅影响中加两国,也将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