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部门聚餐,刚退休的老领导王哥喝了两杯酒,突然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以前总觉得,在单位只要把活儿干好、熬够年头,同事自然会尊重你。直到快退休整理旧文件,翻到十年前下属的工作日记,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上周部门聚餐,刚退休的老领导王哥喝了两杯酒,突然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以前总觉得,在单位只要把活儿干好、熬够年头,同事自然会尊重你。直到快退休整理旧文件,翻到十年前下属的工作日记,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王哥在职时是技术骨干,从基层做到部门经理,手上拿过不少行业奖项,论能力、论资历,在公司都是数一数二的。可他说,当年有个下属跟了他三年,明明私下里总说“王经理能力没话说”,却很少主动跟他交心,甚至有两次团队协作,宁可绕远路找其他同事对接,也不找他。直到看到日记里写“王哥人不坏,可跟他共事总觉得喘不过气,他太爱拿资历压人,听不进别人的话”,他才恍然大悟:同事的尊重,从来不是能力和资历能“硬换”来的。
今天就借着王哥的经历,跟大家聊聊职场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真相:那些让同事真心敬你的,从来不是你有多厉害、待了多少年,而是这4个“隐形细节”。看懂了,不管你是新人还是老员工,都能在团队里活得更舒服,走得更稳。
第一点:不拿“资历”当“特权”,别让老资格变成“老包袱”
职场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人待的时间久了,就觉得自己有“特殊待遇”——比如开会时别人必须听自己的,新人得帮自己打杂,甚至出错了也能拿“我当年怎样怎样”当借口。可实际上,这种“资历优越感”最容易招人反感。
王哥说,他刚当经理那两年,就犯过这个错。有次团队做一个新项目,刚毕业的小周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比传统方法能节省30%的时间。王哥当时想都没想就驳回了,还说“我干这行的时候你还在上学,这方案看着花哨,落地肯定出问题”。结果小周不甘心,私下找其他同事帮忙测试,证明方案可行,最后项目提前完成,客户还专门发了表扬信。从那以后,小周再也没主动跟他提过新想法,其他同事也明显跟他疏远了。
后来王哥才明白,资历是用来“铺路”的,不是用来“堵路”的。你在行业里待得久,积累的经验应该是帮团队避坑、带新人成长,而不是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来压制别人。真正让人敬的老员工,从来不是摆架子的“老资格”,而是愿意跟年轻人平等交流、甚至能放下身段学新东西的人。比如公司里的张姐,做了15年财务,却总跟刚入职的年轻人请教Excel新功能,遇到问题也会说“这个我不太熟,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反而没人觉得她“没架子”,大家都愿意跟她搭伙干活,遇到难题也第一时间找她商量。
所以不管你在单位待了多久,都别把“资历”当“免死金牌”。少提“想当年”,多问“怎么办”;别总想着“别人该听我的”,多想想“我能帮别人什么”。这样的“老员工”,才值得被尊重。
第二点:能力再强,也不抢功劳、不甩锅,靠谱比厉害更重要
职场里不缺能力强的人,但缺“靠谱”的人。很多人觉得,只要把自己的活儿干好,业绩漂亮,同事就会服你。可实际上,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品”——尤其是在功劳和责任面前的态度。
王哥跟我讲过一个同事老林的故事。老林是技术部的“大神”,手上的项目几乎没出过岔子,可团队里没人愿意跟他合作。原因很简单:每次项目成功,他都把功劳全算在自己头上,开会时只提自己做了什么,绝口不提团队其他人的付出;可一旦出了点小问题,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我负责的”“是XX没配合好”。有次一个重要项目因为数据出错延期,明明是老林自己核对时漏看了,他却在会上说“新人没把基础数据整理好,我没时间一遍遍查”。从那以后,不管领导怎么安排,都没人愿意跟他搭档,最后老林只能自己单打独斗,明明能力最强,却成了团队里最“孤立”的人。
反观另一个同事老陈,能力不算最突出,但每次做项目,都会把团队每个人的贡献记下来,开会时主动说“这个环节是小王熬夜做的测试,那个方案是小李提的改进建议”;要是出了问题,他也会先站出来说“我是负责人,先从我这里找问题”。久而久之,大家都愿意跟他合作,就算遇到难啃的项目,只要老陈牵头,所有人都愿意全力以赴。后来老陈升职,没有一个人有异议,甚至有人说“跟着陈哥干,就算累点也心里踏实”。
其实职场里的“尊重”,本质上是“信任”。你能力强,别人会佩服你,但只有你靠谱——不抢功、不甩锅、愿意担责,别人才会真心敬你。毕竟谁也不想跟一个“只会占便宜、遇事就跑路”的人共事,哪怕他再厉害。
第三点:不搬弄是非,守住“嘴德”,少传话多做事
有句话说:“职场里的矛盾,80%都是‘嘴’惹出来的。”很多人觉得,跟同事聊点“八卦”、传点“小道消息”,能拉近关系,可实际上,这种“搬弄是非”的行为,最容易让人反感,甚至给自己惹麻烦。
王哥说,他刚工作那几年,办公室里有个大姐特别爱传话。今天说“听说张姐跟领导吵架了,可能要被调走”,明天又说“小李好像在偷偷找工作,嫌工资低”。有次王哥跟大姐抱怨了一句“最近项目太多,有点累”,结果没过两天,全部门都在传“王哥不想干了,正在跟领导提辞职”。王哥赶紧找大家解释,才没造成误会,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跟大姐说半句心里话,其他同事也慢慢跟大姐保持距离,生怕自己的话被“加工”后传得满办公室都是。
后来王哥自己当了领导,特意跟团队强调“少聊八卦,多聊工作”。他发现,那些不搬弄是非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尊重。比如团队里的小赵,不管听到什么小道消息,都从不多说一句,有人跟他聊别人的闲话,他也只会说“这事我没了解过,不好评价,咱们还是说说手头的活儿吧”。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小赵“稳重”“靠得住”,有什么私密的事也愿意跟他说,因为知道他不会到处传话。
其实职场里的“嘴德”,就是“人品”的镜子。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暴露你的格局和修养。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靠传闲话拉近关系,而是靠“少说话、多做事”赢得信任。毕竟谁都愿意跟一个“守得住秘密、不搬弄是非”的人相处,这种“尊重”,比任何“人脉技巧”都管用。
第四点:懂得“换位思考”,别把“职场”变成“战场”
职场里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同事”当成“对手”,总想着“我要比他强”“不能让他超过我”,可实际上,真正的职场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互相成就”。懂得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才是赢得尊重的关键。
王哥说,他之前带过一个新人小吴,特别“争强好胜”。每次分配任务,都要抢最难的,要是别人比他先完成,他就会阴阳怪气地说“这么简单的活儿,我半小时就能搞定”;要是有人请教他问题,他要么说“这都不会,你怎么考上的”,要么就故意说一半留一半,生怕别人学会了超过他。有次小吴负责的项目遇到难题,找了好几个同事帮忙,都没人愿意理他,最后还是王哥出面协调,才把问题解决。事后王哥问小吴:“你总怕别人比你强,可你有没有想过,要是你愿意帮别人,别人也会帮你?”小吴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自私”把路走窄了。
而团队里的小李,就完全不一样。不管谁找他帮忙,只要他有空,都会耐心教;要是遇到同事手头活儿多,他还会主动说“我这边差不多了,你那个报表要不要我帮你做一部分”。有次小李自己做项目遇到瓶颈,之前他帮过的同事,都主动过来帮忙查资料、提建议,最后项目顺利完成,还拿了公司的奖励。小李说:“职场不是战场,没必要把所有人都当成对手。你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拉你一下,大家一起把活儿干好,比什么都强。”
其实职场里的“尊重”,从来不是“你赢了多少人”,而是“你帮了多少人”。你替别人着想,别人才会记着你的好;你愿意伸出援手,别人才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搭把手。毕竟谁也不想跟一个“只想着自己、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共事,而那些懂得换位思考、愿意互相成就的人,自然会被大家真心尊重。
写在最后:职场里的“尊重”,从来不是“挣来的”,而是“换来的”
熬到退休的王哥,最后说:“我花了几十年才明白,职场里的尊重,跟能力无关,跟资历无关,只跟你待人处事的态度有关。你不拿资历压人,别人才会敬你;你靠谱担责,别人才会信你;你守住嘴德,别人才会跟你交心;你换位思考,别人才会跟你并肩。”
其实不管你是刚入职的新人,还是待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都要记住:能力强,能让你站稳脚跟;资历老,能让你少走弯路,但只有懂得怎么跟人相处——不摆架子、不抢功、不传话、多体谅,才能真正赢得同事的尊重。
毕竟职场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群人的协作。你敬别人一尺,别人才会敬你一丈。与其纠结“怎么让别人服我”,不如想想“怎么让别人愿意跟我一起干”。这样的职场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来源:陀螺3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