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叔,娃娃起床了没,我在图书馆,可以送她过来,今天我们学电脑键盘的基础操作。”4月7日上午,在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驻村工作队员朱亚辉给孩子家长打电话,督促孩子前来学习。一会儿功夫,6名孩子围坐在图书馆里,人手一个键盘,一边在键盘上敲击,
本报记者 刘 祎
“叔,娃娃起床了没,我在图书馆,可以送她过来,今天我们学电脑键盘的基础操作。”4月7日上午,在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驻村工作队员朱亚辉给孩子家长打电话,督促孩子前来学习。一会儿功夫,6名孩子围坐在图书馆里,人手一个键盘,一边在键盘上敲击,一边仔细聆听朱老师讲解键盘的使用方法。
朱亚辉毕业于郑州大学,2021年,作为选调生,她来到青海省财政厅工作。一年半之后,根据组织安排,到大华镇巴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驻村工作队员,开启了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这位来自河南的29岁姑娘,用青春与热忱,书写着一心为民的帮扶故事。
“叔,你家的羊最近咋样?”
“有一只生病,虽然打针了,但还是死了,得的啥病我还不确定。农业保险给赔了400元。”
“没事,叔,正好这两天村里组织养殖讲座,专家老师讲解关于牛羊高效养殖的相关知识,你一定去听听。”
在日常走访中,朱亚辉结识了脱贫户李海周一家。李海周夫妻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艳梅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考上了老师。李海周告诉记者,当初女儿在西宁复习考试期间,朱亚辉还让艳梅住在她的出租屋里,方便学习生活,这让他特别感动。
初到巴汉村,朱亚辉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外地人,语言不通、工作方法不成熟,村民对她存在天然的不信任。而驻村工作的重点——入户调查,涉及收入统计、政策落实、扶贫政策宣传等关键事项,没有村民的信任,工作根本无法有效开展。朱亚辉没有退缩,因为她深知,只有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驻村工作队逐渐找到了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教育帮扶。
2023年9月23日,县图书馆到村联合开展中秋朗诵活动,琅琅诵读声让朱亚辉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光芒,也让她意识到教育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从2023年10月开始,驻村工作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帮扶工作中,常态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辅导,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引导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2024年暑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两期共10天的中小学生新课预习辅导活动,为孩子们的新学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年,驻村工作队在省财政厅联点帮扶处室的协调下,组织巴汉村39名学生前往西宁市图书馆、博物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开展“立大志 上大舞台”一日冬令营活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如今,驻村工作队主要帮扶的学生有14名,其中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15岁。孩子们在朱亚辉的帮助下,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这是学生李燕参加完冬令营活动的感想,看她写到要勇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性这句话后,让我们深受触动。”朱亚辉感叹,“这正是我们开展教育帮扶的初衷,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立大志 上大舞台’的种子,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2025年1月,巴汉村在相关单位帮扶下建成村民之家图书馆。驻村工作队再也不用带着孩子们在村委会学习了,新的图书馆环境更加舒适,设施更加齐全,在这里,也可以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
驻村两年,朱亚辉不仅见证了巴汉村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也目睹了村子的整体发展。村口整洁的主干道、便民的过河桥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驻村工作队的教育帮扶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已经成为我驻村工作最宝贵的收获。”朱亚辉动情地说。
作为一名选调生,朱亚辉远离家乡,扎根巴汉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她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巴汉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与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性。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