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给车企上的课:别把 “表演式营销” 当救命稻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0:23 1

摘要:一场本可平息的吐槽,最终演变为全民围观的公关灾难,西贝与罗永浩的交锋,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当罗永浩在微博随口吐槽预制菜时,西贝若选择冷处理,风波或许次日便会消散。但企业负责人的强硬回应与后续直播,反而将“西贝预制菜”的标签深深钉在公众心智中,用最笨拙的方式,

一场本可平息的吐槽,最终演变为全民围观的公关灾难,西贝与罗永浩的交锋,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当罗永浩在微博随口吐槽预制菜时,西贝若选择冷处理,风波或许次日便会消散。但企业负责人的强硬回应与后续直播,反而将“西贝预制菜”的标签深深钉在公众心智中,用最笨拙的方式,透支了消费者积累的信任。

这一幕,在汽车行业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如今的车企,正陷入一场“信任焦虑”驱动的营销狂欢,用表演式证明替代体系化构建,将本该严谨的品牌信任,简化为一场场博取流量的秀。

理想汽车的碰撞测试便是典型案例。为证明理想i8的安全性,品牌没有选择公布高强度钢占比、A柱屈服强度等硬核参数,而是策划了一场家庭SUV与乘龙卡车的对撞。在这场精心编排的“表演”中,复杂的安全体系被简化成“硬扛大货车”的视觉符号。虽短时间内收获海量曝光,但乘龙卡车的下场反击,却让舆论从惊叹转向质疑,品牌诚信度遭遇反噬。

无独有偶,车企大佬们的“极限词战争”更显荒诞。从李想的“500万元内最好的家用SUV”,到余承东的“1000万以内最好”“遥遥领先”,再到何小鹏对标传统豪车的“操控天花板”言论,夸张的表述不断刷新行业底线。这些脱离常识的口号,本质是用冒犯性话题撬动流量,将品牌与豪车强行绑定。可当“最好”被反复滥用,其含金量急剧缩水,最终陷入“不喊更夸张的口号就无法吸引关注”的内卷,品牌信任在一次次噱头中被不断稀释。

比亚迪的“永不自燃”誓言,则将信任透支推向了更惨痛的境地。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本是证明技术实力的绝佳契机,但“把自燃从字典里抹掉”的绝对化宣传,却将品牌推上了“神坛”。新能源汽车是复杂的电系统,除电芯外,电池管理、高压线路等任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风险。当个别车型起火事件发生,消费者不会纠结技术细节,只会记得“品牌承诺过永不自燃”。曾经的安全宣言,最终变成刺向品牌的利刃,即便后续发布科学鉴定报告,也难以挽回公众对“承诺背叛”的失望。

深究这些现象背后,是车企共同的“流量焦虑”与“创始人IP依赖”。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传统的权威认证、技术参数传播效率低下,而有争议性的表演、夸张的言论,能以极低成本获得全网关注。创始人化身顶级KOL,一条微博、一场直播便能制造头条,这种“捷径”让车企逐渐偏离正轨,不再深耕供应链、品控、技术研发等“看不见的地方”,转而沉迷于制造话题、博取眼球。

但信任从来不是流量的附属品,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体系化工程。沃尔沃的安全神话,不是靠一场碰撞测试铸就,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在材料、结构、工艺上的坚守;真正的品牌自信,应是通过建立行业标准、获得权威认证来体现,而非街头卖艺式的“胸口碎大石”。当车企把营销置于产品之上,用表演替代实力,用噱头掩盖短板,看似赢得了短期流量,实则在不断消耗品牌的长期价值。

西贝的教训已经证明,试图用“眼见为实”的直播掩盖体系漏洞,最终只会暴露更多问题;车企的实践也在警示,靠夸张宣传、表演式证明构建的信任,终究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消费者或许会被短期话题吸引,但最终会用脚投票。当宣传与现实的裂痕无法弥合,品牌信誉的崩塌只在旦夕之间。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车企更需守住初心:与其在营销话术上绞尽脑汁,不如将精力投入到产品本身;与其靠争议性话题博取关注,不如用扎实的技术、可靠的品质赢得口碑。毕竟,真正的信任,从来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来源:智驾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