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五十年》之十四 作者 胡建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01:34 1

摘要:1976年春天,二十一岁的我,第一次自北方部队回乡探亲,第一次路经大上海。那天傍晚,上海大叔陪同我前往黄浦江十六铺码头排队购船票,今夜搭乘客船至沈家门,寻找舟山普陀县芦花公社,看望在那参军不久的胞弟胡建德。

1976年春天,二十一岁的我,第一次自北方部队回乡探亲,第一次路经大上海。那天傍晚,上海大叔陪同我前往黄浦江十六铺码头排队购船票,今夜搭乘客船至沈家门,寻找舟山普陀县芦花公社,看望在那参军不久的胞弟胡建德。

十六铺码头,人头攒动。客船售票处,买票的队伍很拥挤。一缕清香飘然而至,蓦然回首,身后紧挨着一位姑娘:短发曲卷,上衣枣红,大眼明晃晃美丽至极,我望她一眼,又慌乱回头不敢再看。

暮色四合,大叔送我登船,客轮鸣笛起航, 130海里,明晨抵达彼岸。

“东方红一号”轮船,是一艘双体客运船。按图素骥,找到了自己的铺位。所谓铺位,只是一张宽不过四尺、中间以高5寸许木板一分为二然后加上草席的硬板床。始料未及,5寸隔板另一侧,正是那位我未敢多望一眼的美姑娘。

舟山沈家门码头

军人,不可近色!今夜,如何度过?左思右忖,将军用挎包弃于铺上,便离开船舱去了甲板看大海。

大海,我第一次相见。漆黑的夜晚,甲板上空无一人。驾驶舱顶,探照灯强烈的光线透过细雨薄雾射向远方,海浪和着海腥味不时地溅上甲板。子夜,终敌不过浪花飞溅和丝丝寒意,我回了船舱。

船舱寂静,除沉闷的发动机声外。那红衣姑娘曲身侧卧,身盖一条薄薄的红色锦纶毯。船舱灯火昏黄,乘客都已沉睡。寒风袭来,那姑娘的身子蜷缩的更紧。我想:应该将我的毯子披盖在她身上。“人民子弟兵应该学雷锋为人民做好事”,这是我们固定了的思维模式。但是,深更半夜面对一个美丽的姑娘时,又觉得不妥当。我心荡神迷,不知如何是好。终于,壮了壮胆子,将我的锦纶毯子加盖在了她的身上,再次逃离,又“噌噌噌”上了甲板看大海。

大海茫茫,细雨飘零,远处一片漆黑,海浪依然拍打着船舷。丑时,睡眼朦胧,再度回船舱。小心翼翼,与她相背和衣侧卧……

茫茫然一枕黄粱——

月光洒向窗口,我荡起梦的轻舟。眼前一位白发老翁,对我说话慢慢悠悠。“去吧,去吧,不要停留。她是个可怜的姑娘,无论如何,你一定要把她带走。”话音落,老翁瞬间踪无。我踽踽独行,茫然踯躅。来到一座码头,望见一座石坊。可怜的姑娘伫立在石坊之下,浑身已被雨水淋透。我淌过积水,拾阶而上。她转过身来,抬眼望我……她,恍若今日偶遇的美丽姑娘,袅袅婷婷,恰似西湖岸边的春风杨柳。她望我良久,好像心无旁骛。她想说什么,却又没有开口。“姑娘,回去吧,不要独自在此停留。”我尊从老翁的旨意,劝她快快回走。姑娘的神情恍惚,欲语还休,战战兢兢,甚显凄楚。“姑娘,天色已晚,看你冷得浑身发抖。”我的悲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脱下军衣披向了她的肩头。她笑了,一丝浅浅的没有露齿的微笑,红晕泛起,显得很害羞。姑娘终于挪动脚步,慢慢回走。我随其走进她山下的住处,那里竟然是一间矮小的茅屋。

舟山

她的闺房很简陋,甚至连晨妆的镜子也没有。可怜的姑娘,原来无兄无妹,也没有父母。难道,你就在这里年复一年,度过冬夏与春秋?

我静静地站在她的身后。姑娘闪闪大眼,满含娇羞地开了口:“请你出去一下,我要换下湿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恍恍惚惚又回到码头。孰料,可怜的姑娘,已在石坊下默默等候。她走上前来,拽着我的衣袖,满含泪水,苦苦哀求:“我在这儿,等你许久,请你一定,要把我带走”。

我们一前一后,没有并肩,更没有牵手,来到一座庙宇的前头。黄色琉璃,苍柏掩映。香雾里暮鼓飞声,佛乐缥缈。她欲语还休:“我还想,还想,和你一起往前走。”她咽下话语红了脸,满含泪水低下了头……

蓦地,我醒了。天光大白,红色毯子竟已盖在我的身上,一种羞惭而又欣喜的感觉袭上心头。

“昨晚,你将毛毯给了我?”红衣姑娘收拾着她的床铺,虽然笑着,但明知故问的样子有点儿诡秘。

“……”

“你去哪里?”

“普陀山找胞弟。”

“我家住那边,那儿是个好地方,下船后我们一起走。”姑娘接着又说,“还要再乘船,但要换码头”。

初次独自远行,担心道长且阻。为了省却心劳,弃舟登岸随其后。行袋烟功夫,念头萌生,想再问路人,胞弟军营的方向错了没。

至一石板路,进一木板门,探身向里问询:“同志,去普陀县芦花公社怎么走?”抬头应答的又是一位姑娘,只见她,着蓝底白碎花衣,长辫子,身材高挑,容貌很清秀。“错了啊,方向相反了呀,你该去沈家门车站乘车,为什么还要去码头?”长辫子姑娘的应答很肯定,又显得很关切地反问道。她抬眼望望门外,见一秀美姑娘侯在外头,便凑了过来向我低声说道:“……你一人出门在外须小心,现在坏女人不少见,你千万不要再跟着她走”。

“……”

我显然不知如何应答是好,于是心存愧疚地向等候在外的那位普陀姑娘道谢。姑娘似感委屈但又轻轻地回我道:“你是去普陀山,随我走没错呀。”

原来如此。之前回答红衣姑娘时误将“普陀县”说成了“普陀山”。一个小兵娃子,第一次独自远行,因一字之差引发误会。恍然大悟,羞愧内疚,无地自容。谢过红衣姑娘,望着她,向着普陀山方向融入移动的人流。

我按长辫子姑娘指点方向,穿小巷,左转右拐,片刻到了车站。

舟山

感到饥肠辘辘,便从挎包中取出军用茶缸和饼干,在简陋的候车室大保温桶前取水准备用“午餐”。

“解放军叔叔,我姐姐叫我来问问你吃过饭没,如果没有,姐姐让我带你上我们家吃饭。”一位十来岁男孩,站在我面前,目光清澈地望着我。那一刻,一股暖流袭上心头。又一位舟山姑娘,素昧平生,却对我如此关爱,心里不胜感激,却又下意识推辞:“谢谢你姐,告诉她,我已吃过了呢。”

小男孩应了一声便转身走出站外,蹦跶着回家报告姐姐去了。

我站在原地望着男孩的背影渐渐离去,直至在视野里消失。

沈家门小站很安静,不见有其他乘客在候车。我坐在长条凳上感到很孤寂,那位红衣姑娘委屈的影子在我脑海里不时地浮现……

(未完待读)

作者胡建文简介:
197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曾任铁道兵第十四师六十七团广播员、电影放映员、正排职电影组长、副指导员、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正连职文化干事,副营职秘书。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四次、被评为铁道兵精神文明积极分子、铁道兵优秀文化干部。1985年1月部队转业,从事地方文化旅游工作。担任浙江省建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建德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宣传科长、团委书记等职。全国首批高级导游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化旅游学会会员出版发行68万字著作《行走天下》(上下部》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