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家里条件很差,没有像样的书架,甚至没有一本完整的书。偶尔得到的连环画,不是从路边捡来的,就是硬着脸皮从别人家炕头上拿来的,那些连环画常常是封面脱落、内页残缺,刚看明白人物关系,故事就戛然而止。
原创:新网师
本期编辑:张翠琴
我的阅读记忆,是从童年那些缺头少尾的连环画开始的。
那时家里条件很差,没有像样的书架,甚至没有一本完整的书。偶尔得到的连环画,不是从路边捡来的,就是硬着脸皮从别人家炕头上拿来的,那些连环画常常是封面脱落、内页残缺,刚看明白人物关系,故事就戛然而止。
可就是这些“不完整”的读物,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田——课间趴在用泥土煨填着石块的土台阶上翻,放学路上坐在田埂上或者河滩沙砾里群看,那情景似乎有一点今天的时髦话“同伴共读群”,连书页边缘被手指磨出的毛边,都成了童年最鲜活的印记,那婆婆娑娑、折折皱皱的样态,每当想起来,还能会心地笑个自如了然呢。
后来,随着慢慢长大,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我总在心里给那些没结局的故事续上结尾,也在不知不觉中,对“书里藏着另一个世界”这件事,生出了最初的向往。
上小学和初中,阅读是“见不得光”的事。那时候老师和家长都觉得“课外书=闲书”,会耽误学习,态度严厉得近乎“打击”。
班里同学想出了各种“藏书妙招”,我的同桌更突出,他特别爱看小说,后来我也被感染了。我和同桌最常用的,是教室中排那张掉漆的木头课桌——桌面有个指甲盖大小的洞,估计是爱做怪的学长们故意捣腾的。同桌把小说拆开,一页页叠好塞进洞里,上课趁老师转身写板书时,悄悄把书页往外挪一点,眼睛盯着黑板,余光却在书页上“追剧情”,时间不长,我的桌面也新添了一个洞,我也能操纵自如,真是名师出高徒呢。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阅读全是“心惊胆战”:听着老师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赶紧把书页往桌洞后面推,手心攥得全是汗;一旦被发现,书会被没收,还要站在教室后墙罚站。直到现在,我隐约记得五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50分,后来各方面开始问责,最终就把缘由全部降罪给了我的“偷看闲书”了。
随后的好一段时间里,我和“闲书”就与世隔绝了,说来也奇怪,自此,我似乎就和“硕大无朋”的“50”很少见面了……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有时候是《西游记》,有时候是《铁道游击队》,哪怕一次只能看几行或者一幅图中的一张脸,也像偷到了蜜糖,舍不得停下。
那些被没收的书,后来大多没能要回来,但书里的故事没丢——孙悟空的神通、铁道游击队里的王洪胆识过人,早就在偷偷阅读的时光里,悄悄滋养了我们的成长。
直到考上师范,阅读才真正“见了天日”。学校有藏书室和阅览室,第一次走进藏书室时,我站在书架前愣了好久——一排排书整齐地立着,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书页上洒下光斑,连空气里都飘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
从那以后,我成了藏书室的“常客”。实属不易,那还是一个学长通融后进去的,否则只有站在窗口,拿着牛皮纸做的借书证总是在那一排红色平房屋前排队等待,默默地注视着图书室,有些望尘莫及的感觉。那位中年女老师和她管理的红房子藏书室总给人一种神圣与神秘感。
后来,就是那时候便知道了《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荒唐,《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细腻,还有报刊杂志上那些关于教育的短文,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时候没有“必须读”的压力,只凭兴趣翻书,遇到喜欢的段落,就抄在笔记本上——现在家里还留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抄着《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也写着读《孔乙己》时的懵懂感悟。
三年后,新的“知行楼”刚刚建好,阅览室在一楼,那个大而美,让人实在折服啊!我也揪着毕业的尾巴进去了好多次,时间不长就那样悄悄地匆匆忙忙地离开了,真是不舍也无可奈何。
师范四年,那些在红房子藏书室门前度过的时光,不仅填满了我的课余生活,更让我明白:阅读不是“任务”,而是能让人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的事。
参加工作后,阅读的重心渐渐转向了“专业”。我成了一名老师,面对课堂管理的难题、与学生沟通的困惑、教学设计的瓶颈,最常做的事就是“找书读”。书架上的书慢慢变了样:《课堂管理技巧》《如何说学生才会听》《教学设计原理》……这些书没有小说的精彩剧情,却满是“干货”。
有时候为了搞懂一个教学方法,会把一本书翻来覆去读好几遍,在书页旁写满批注;遇到能用在课堂上的技巧,比如“如何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安抚情绪激动的孩子”,就赶紧记在教案本上,第二天去课堂里实践。
那段时间的阅读,更像是“充电”——白天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晚上就从书里找答案;看到学生因为我的调整而变得更专注,看到课堂氛围因为一个新方法而活跃起来,就会觉得“读这些书值了”。
不知不觉间,专业书籍成了我的“工作伙伴”,也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新老师,慢慢成长为能站稳讲台的教育者。
从2015年开始,我的阅读视野又一次被拓宽。偶然间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观点,像一道光击中了我——原来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心”。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找教育大师、语言大师的书来读: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学会用“倾听”的眼光看课堂,发现学生沉默背后的思考;读吕淑湘先生的语言学著作,明白语言教学要“接地气”,不能只讲理论;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被他“朴素做人、认真做事”的态度打动;还有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些书里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全是教育者的实践与思考,读的时候总忍不住点头:“原来这件事还能这么做”“我之前遇到的问题,他也遇到过”。
这几年,书架上的书越堆越多——最初是一个小书架,后来换成一面墙的大书架,现在书架的顶层、侧面都摆满了书。
有时候整理书架,看到从师范时保留的《红楼梦》,到工作后买的《课堂管理技巧》,再到近几年读的教育大师著作,突然觉得很感慨:这些书,其实就是我人生的“印记”——童年时的好奇、少年时的偷偷坚持、青年时的探索、成年后的成长,都藏在这些书页里。
有人问我“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我想,阅读的意义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它不像考试能拿分数,不像工作能出成绩,但那些读过的书,会悄悄融入你的生活:小时候读的连环画,教会我“向往美好”;少年时偷偷读的小说,教会我“坚持热爱”;师范时读的经典,教会我“静下心来”;工作后读的专业书,教会我“认真做事”;现在读的大师著作,教会我“心怀敬畏”。
如今,我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睡前总要翻几页书;周末,坐在阳台上,抿几口清茶,慢慢学会了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偶尔也会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学生、同事。
2024年5月,因为读书,所以我加入了爱研会、新网师学习群,】,时至今天,已推送发布各类读书散文、诗词心得102篇。也因为我的爱上读书,时值中年,遇到相濡以沫的伴侣,有了共同的志向和爱好,时不时一起读一起成长一起辩解一起争执,这也许就是最踏实、最幸福的生活了吧。
看着书架上那些挤得满满当当的书,我知道,这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它们是我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思考过的人生,也是未来日子里,能一直陪着我的“老朋友”。我的阅读史,还在继续;那书里的星光,也会一直照亮我往前走的路。
曾几何,书页残破;仰望星光,满架又是璀璨。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