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相熟后,钱女士告诉医生,他的母亲和外祖母,以及母亲家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亲戚,都患有糖尿病,这明显是带有遗传,钱女士很担心人到中年后,自己的血糖也会偏高,所以,除了日常饮食很注意,隔三差五来医院检测一下能够放心,如果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也好及时治疗。
最近医院总是接待一位特殊的病人,说她是病人也不合适,因为隔段时间钱女士就来做一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数值都正常。
医生很纳闷,明明身体好好的,为何要做这些检查呢?
后来相熟后,钱女士告诉医生,他的母亲和外祖母,以及母亲家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亲戚,都患有糖尿病,这明显是带有遗传,钱女士很担心人到中年后,自己的血糖也会偏高,所以,除了日常饮食很注意,隔三差五来医院检测一下能够放心,如果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也好及时治疗。
钱女士的情况其实是很多父母患糖尿病后,子女担心的问题。
虽然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但如果单纯归咎于一定会遗传,这是一种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人为何会患糖尿病?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患糖尿病的人数来看,我国拥有的糖尿病患者是世界之最,约占糖尿病人数的1/4。而往前追溯四十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还不足1%,以下原因,就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激增的元凶。
1.遗传因素
上文提到,糖尿病不属于遗传性疾病,却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特别是一型糖尿病,遗传倾向更加明显,目前对基因的研究发现,能导致一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多达二十几个。这些致病基因会导致胰岛B细胞被破坏,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使患者对葡萄糖的分解利用产生异常。
二型糖尿病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体,在这部分人中有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原因也与遗传相关。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父母双方只要有其中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就要比其他人群高。
所以家族中如果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则子女后代要格外注意,不要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之后才会得的疾病,很多年轻人觉得身体基础好,就任意挥霍身体,进而加速患病风险。
当然家族患有糖尿病史,也不必过分忧虑,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是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遗传倾向只是其中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提醒,作为“糖二代”提早预防,管住嘴,是能够预防糖尿病发生的。
2.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今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什么都追求极速,在饮食方面与从前也有很大区别。
食材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添加多种材料使其迅速生长;烹饪过程加入多种调味品丰富食物的口感。
另外生活条件逐渐优越,使人们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奶茶、外卖、甜点等不离手,乱吃东西虽然嘴和大脑觉得很幸福,但胰岛的分泌负担加重,这些都会令血糖更难控制。
食材的丰富,并不代表着营养元素摄入更完备,经常吃速食,会导致如镁、铁、锌、铬、花青素等元素摄入不足,而这些成分是维持胰岛功能稳定和胰岛素正常分泌的重要物质,以上物质长时间缺乏,很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夜生活的丰富,人们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熬夜成了常态。
黑白颠倒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出现偏差。美国一项专门针对上夜班护士的调查数据中显示,晚睡晚起会大幅度提升患糖尿病的几率。
3.缺乏运动
现阶段从事体力劳动者减少,很大一部分人是坐在办公室敲击键盘,虽然运动量减少,可工作依旧不轻松,很多人回到家后也懒得动,就是躺着刷手机。
长时间久坐机体代谢速率减慢,特别是葡萄糖摄入多消耗少,囤积起来自然容易血糖偏高。
缺乏运动容易使脂肪在腹部堆积,而腹部肥胖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使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无法很多的利用葡萄糖,胰岛B细胞也变得“懒惰”,分泌胰岛素的量减少,患糖尿病风险就增加。
有研究发现,每天静坐超过三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之前增加45%。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指出,不要连续久坐超90分钟,久坐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事后再去运动也难以弥补恢复的。
4.压力大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多时候都处于不如意的状态,长期压力压身,很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抵抗,减少糖葡萄糖的利用,增加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这本是应急状态下短暂的生理变化,用以应对机体突发状态,等外界“危险隐患”消除,机体会恢复正常。如果长久维持应激状态,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免疫功能功能异常,还可能攻击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那么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5.环境变化
外界环境污染、饮食安全危机、身边人抽烟等产生的有毒物质会对胰岛素产生毒副作用。
清华大学一研究团队在《Western Pacific》(《柳叶刀》子刊)上发表过一项研究,除西藏地区外,我国其他包括33个省份、自治区等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激增,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特别是空气中的PM2.5。
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特别是PM2.5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破坏,激活免疫系统功能,引发多种炎症,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也会产生类似作用,尼古丁会使胰岛β细胞受损,还能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缰核-胰腺回路,造成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蔬菜水果肉类等各种食物,使用农药、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还存在被污染的风险,比如六氯苯。哈佛大学某团队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这种物质在沙丁鱼罐头、鲑鱼等海产品中最严重。六氯苯被摄入后,需要几十年才能被清除干净。而体重越重,脂肪堆积越多,六氯苯储存更多,诱发糖尿病的可能更高。
以上这五种原因,都会破坏原有胰岛β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使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那么有什么办法能缓解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人体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当人体吃饭摄入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胰岛素也释放入血,与组织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
而如果因上述原因,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分泌同等剂量的胰岛素,无法“指挥”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自然高于正常范围。
为了维持血糖稳定,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胰岛只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出现胰岛素抵抗,就已经证明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产生了问题,体内多余的糖无法正常利用,血糖升高,再转化为脂肪等能量形式储存起来。
同时组织细胞获取能量减少,越发渴求能量,食欲增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上,有九成二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在胰岛β细胞未完全损伤之前,进行胰岛素抵抗的干预,能有效恢复β细胞功能,防止糖尿病恶化。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用药提高机体物质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能缓解血糖升高问题。
常见的药物就是各种受体激动剂、抑制剂等,比如达格列净、噻唑烷二酮、二甲双胍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葡萄糖能直接影响血糖水平,血液中其他成分长期超标,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比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高,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容易引起血糖超标。
要改变胰岛素抵抗,也要留意其他血液组成的数值,有必要可以进行药物控制。
其余方法则需要患者配合,每日饮食合理搭配,不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更能维持健康,戒烟戒酒。特别是精致碳水的摄入可以适当减少,多吃一些全谷物做主食,可以有效恢复胰岛素敏感性。
体重超标,特别是腹部肥胖型人群,女性腰围超过85 cm,男性腰围超过90cm,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概率更高。这部分人群一定要控制体重,并通过运动、节食等方法减轻腹部脂肪的堆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于瘦人群体也需增加运动量,别拿工作忙当借口,《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登载的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其他大学做过的一项研究证实,每天只要进行6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达到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哪怕不愿运动的人群,每天伸几个懒腰,站起来走一走,也是有效果能增加胰岛素敏感的。
除此之外,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按时睡觉;控制情绪管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通过瑜伽、冥想、外出与大自然接触等方式,放松身心,都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胰岛B细胞的“年轻态”。
对于家族中患有糖尿病的群体除了在饮食、运动上更上心,还更要注意检测自身血糖变化,注意胰岛素抵抗的发展,别让糖尿病成为家族“诅咒”。
糖尿病并非无缘无故就患上的,常见的患病原因包括遗传倾向、饮食、不运动等,要解决糖尿病的抵抗,也应从这五方面入手,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注意自身血糖变化,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
1.《揭秘引发胰岛素抵抗的七大因素!》长春防控2024.11.15
2.《这4 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爱熬夜的人要注意了→》广东疾控2024.3.30
来源:医师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