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3岁的刘阿姨,平时身体看着硬朗,走路带风。
可最近逛超市不到10分钟就觉得小腿发酸、脚像灌了铅,一歇脚就缓过来,一走几步又犯。结果一查,医生说她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很明显了。
“我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血管堵了?”刘阿姨一脸懵。
其实,血管不像心脏疼得明显,也不像脑子会突然晕,它“堵”起来是悄无声息的,等你真的感觉到累、痛、麻、酸时,大多已经不是早期了。
那怎么判断血管是不是已经“出问题”了?别急,从走路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人的下肢血管,就像城市里的道路系统,供血就像物流运输。一旦“路”堵了,血液运送氧气和营养的速度就会变慢,最早受影响的就是双腿的感觉能力和耐力。
如果你一走路就感到小腿酸胀、乏力、麻木或隐痛,休息一会儿又缓解,这就是典型的“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
这是血管堵塞最早发出的“红色警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0%患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但多数人并不知情。
别等到腿走不动了、心突然疼了,才来后悔没早检查。
很多人以为血管病是“老年病”,其实现在三四十岁查出血脂异常、动脉斑块的人比比皆是。罪魁祸首,往往不是年龄,而是生活方式。
下面这6个“血管杀手”,你中了几个?
重口味,是血管“硬”掉的加速器。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负担;高脂饮食则让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形成动脉斑块。
建议: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少吃油炸、肥肉、动物内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坚果、深海鱼、豆类等。
长时间坐着不动,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办公室一坐一天、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的人,血管相当于“压着不动的水管”,迟早要出问题。
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分钟,能走路就别坐电梯,能骑车就别开车。
长期处于焦躁、易怒状态,会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是心梗、脑出血的重要诱因。
建议:学会情绪“减压”,比如深呼吸、冥想、听舒缓音乐或做轻柔运动,把火气“化”掉,不让它堵在血管里。
香烟里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让血管收缩、内皮受损;酒精则影响血压和血脂,长期下来血管弹性越来越差。
建议:没有所谓的“安全抽烟量”,也没有真正的“健康饮酒”。为了血管,最好是滴酒不沾、一口不抽。
晚上是身体修复血管的“黄金时间”。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平衡,让血压、血糖和血脂统统“跑偏”。
建议: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血管质量。
很多人自觉身体好,就多年不查体检,等发现血管有斑块,通常已经是高危阶段。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有三高、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血压、心电图和动脉彩超。
很多人一听说“血管堵了”,就以为一切完了。其实不然。
血管是有“自愈力”的,只要堵得不严重,靠生活干预是能逆转的。
比如《柳叶刀》(The Lancet)曾发表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通过控制血脂、戒烟、改善饮食等方式,斑块是有机会缩小或稳定的。
你每做对一件事,血管就清爽一点。
除了走路看腿脚是否“不听使唤”,以下这些指标也能帮你判断血管健康:
血压:建议控制在135/85mmHg以下;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
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内;
颈动脉彩超:可发现早期斑块形成;
踝肱指数(ABI):反映下肢血流情况,数值低于0.9说明有动脉狭窄。
别怕查,怕的是该查不查。
写在最后血管是人体的“输送管道”,一旦堵塞,轻则腿麻脚沉,重则心梗、脑梗甚至猝死。
别拿“还年轻”当借口,也别等身体发出警告才想起保养血管。
每天多动一动,饭桌清淡一点,脾气控制一分,血管就硬朗十分。
从今天开始,和坏习惯说再见,让血管“通”到底!
参考资料: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说一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