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一声枪响打破了犹他谷大学的宁静,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以及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演讲台上被一名22岁的枪手击毙,这位一直鼓吹"拥枪权"的政治人物,最终倒在了自己极力维护的那把枪下。
2025年9月10日,一声枪响打破了犹他谷大学的宁静,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以及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演讲台上被一名22岁的枪手击毙,这位一直鼓吹"拥枪权"的政治人物,最终倒在了自己极力维护的那把枪下。
更讽刺的是,凶手泰勒·罗宾逊向家人承认开枪的理由是"那个人传播太多仇恨",这个血腥的结局,让人不禁要问:美国的拥枪权到底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于1791年12月15日生效,条文写着: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当年的"人民"到底指的是谁?
翻开美国建国初期的历史档案,答案很清楚:能够合法持枪的"人民",实际上被严格限定在白人男性有产者这个圈子里。
这些人既是当时法律意义上的"公民",也是能够组成民兵的主力,他们拿着枪,不是为了在街头火拼,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对抗外敌入侵,镇压奴隶反抗。
这种设计其实很有"实用主义"色彩,想想看,一个新生的国家,周围强敌环伺,内部还有大量被奴役的人口,让"自己人"武装起来保卫家园,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合理的选择。
而且,由于持枪的都是同一个阶层的人,相互之间的冲突相对有限,偶尔因私人恩怨发生的伤亡,和整体收益比起来,算是可以承受的代价。
但历史有个特点,就是总会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的"公民权"概念开始扩大,先是给了更多白人男性投票权,后来黑人获得了公民身份,再后来女性也有了选举权,每一次公民权的扩张,都自动带来了持枪权的扩大。
到了2008年和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更是明确判决,第二修正案保障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不论该人是否属于民兵。
原本的"好人持枪,他才不乱",就这样一步步演变成了"人人持枪,谁都不安"。
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据2013年的数据,美国全国共有三亿五千多万支枪,枪械数量首次超越人口总数,世界上30%的持枪犯罪发生在美国,当年那套基于"有限公民权"的制度设计,在"普遍公民权"的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查理·柯克生前是拥枪权的坚定支持者,他经常在演讲中引用第二修正案,宣称"好人合法持枪可以防范坏人持枪犯罪"。
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他所说的"好人"概念,早就不是建国之父们心目中的那个"好人"了。
18世纪末的"好人"指的是白人男性有产者,21世纪的"好人"理论上包括了所有合法公民,当拥枪权从一个小圈子的特权变成普遍权利时,原有的制衡机制就失效了。
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被枪杀,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制度演变的问题。
凶手泰勒·罗宾逊并不是什么职业罪犯,而是一个普通的22岁年轻人,按照柯克的理论,这种人应该属于"好人"范畴,但正是这样一个"好人",最终杀死了拥枪权的支持者。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演变历程,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问题:当一个制度的基础发生根本性改变时,如果不相应调整制度本身,就可能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
建国之父们设计这条法律时,基于的是一个等级分明、权利有限的社会结构,在那个背景下,"武装公民"确实可能是维护秩序的有效手段,但当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公民权大幅扩张后,原有的逻辑就不再适用了。
这不是说公民权的扩张是错误的,而是说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固守着200多年前的条文不放,用过时的理论来解释现代问题,往往会产生"刻舟求剑"式的谬误。
查理·柯克的悲剧提醒我们,任何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适用条件。当我们讨论权利和自由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
美国的拥枪权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如何在变化的时代中平衡个人权利与公共安全的永恒课题。只有正视历史,理解变化,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当代社会的解决方案。
信源:
南方周末 2025-9-17 “自由的代价”?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与扩大化的“拥枪权”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