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奇葩说》是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顶流综艺”,那句“40岁以上的观众需要90后陪伴观看”成了经典。
曾几何时,《奇葩说》是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顶流综艺”,那句“40岁以上的观众需要90后陪伴观看”成了经典。
但现在回头看,这档节目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脱口秀却悄悄接过了“语言类综艺”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观众的心头好。
为什么这两种节目会有如此大的命运转折?今天我们就聊聊其中的缘由。
要说《奇葩说》的崛起,离不开2014年那个属于电视综艺的黄金年代。
当时网综刚刚起步,制作经费紧张,艺人阵容也比不上电视台的王牌节目。
但《奇葩说》却另辟蹊径,用“奇葩”的辩题和全国范围内挖掘的素人选手,玩出了自己的特色。
这档节目不仅让辩论这种“高冷”的形式变得通俗易懂,还开辟了一条“靠会说话成名”的新路子。
颜如晶、姜思达、马薇薇这些名字,靠着机智的表达和犀利的观点,一战成名。
但好景不长,到了第四季,《奇葩说》开始走下坡路。
不少观众觉得节目里的“老奇葩”抱团明显,辩题也渐渐失去了新鲜感。
比如总决赛肖骁战胜陈铭后引发的争议,以及马薇薇和姜思达在微博上的公开对线,直接导致了节目的口碑滑坡。
与此同时,2017年《脱口秀大会》的出现,给了观众全新的选择。
《吐槽大会》率先用明星“吐槽”的方式普及了脱口秀,而《脱口秀大会》则进一步将普通人拉到台前,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这种形式。
与辩论相比,脱口秀更轻松、更贴近生活,也更适合当时观众的口味。
从《奇葩说》到脱口秀,这种“语言类综艺”的转型背后,反映了社会传播方式和观众需求的变化。
首先,脱口秀更适合当下的碎片化传播。
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短,三五分钟的短笑话更容易被接受。
而辩论需要完整的上下文和逻辑推演,显然不太适合这种传播方式。
像脱口秀演员付航,就是靠短视频片段积累了庞大人气,进而登上了《脱口秀大会》的舞台。
其次,观众的需求变了。
早年大家看综艺,喜欢从中“学点道理”,《奇葩说》的辩题设置也围绕这些展开,无论是脑洞大开的“生个孩子送给闺蜜”还是贴近生活的“家长群里要不要吹捧老师”,本质都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解法”。
但现在,观众更看重的是情绪价值,而不是实际的“答案”。
脱口秀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它只负责让你哈哈大笑,不用非得告诉你“该怎么做”。
比如脱口秀演员鸟鸟就说:“没有什么问题是段脱口秀解决不了的。”
这句话虽然轻松,却点出了脱口秀的核心——它是情绪的出口,而不是“人生导师”。
《奇葩说》陪伴了一代人,而如今脱口秀接过了它的接力棒。
这种从“严肃”到“轻盈”的转变,不仅是社会传播方式变化的缩影,也是观众需求转向的结果。
不过,不管形式怎么变,只要表达还在,语言的力量就不会消失。
正如有人喜欢《奇葩说》的逻辑碰撞,有人沉迷脱口秀的幽默调侃,这些节目背后,都是人类对交流、理解和情绪共鸣的追求。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呢?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