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宣武帝时期对外交往最为兴盛,70多个国家由“岁岁朝贡”变为“月月朝贡”,先后派出使团146次。他们或出于对北魏王朝的畏服,希望建立友好睦邻关系或因仰慕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希望求取经史典籍,传播儒家文化,或醉心中原丰饶的物产,前来开展经贸活
(宣武帝 元恪)
北魏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宣武帝时期对外交往最为兴盛,70多个国家由“岁岁朝贡”变为“月月朝贡”,先后派出使团146次。他们或出于对北魏王朝的畏服,希望建立友好睦邻关系或因仰慕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希望求取经史典籍,传播儒家文化,或醉心中原丰饶的物产,前来开展经贸活动,既有政治交往又有文化交往。
而宣武帝元恪时期,北魏达到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本来在元恪的理想中,自己正当壮年,一统华夏的机会近在咫尺,可惜天妒英才,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十三日,只有33岁的元恪在式乾殿猝然驾崩。当日晚上,时年只有六岁的皇太子元诩即皇帝位,是为孝明帝,改年号为熙平。
有时候历史既有意思,也很诡异,往往一件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在很多年之后却会产生扭转历史走向的庞大力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社会中,立储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很长时期内都一直在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必须被赐死。“子贵母死”在北魏一共沿袭了七代,历经了百年时光,同时也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衰。
但是在延昌元年(512)的时候,元恪为了自己宠爱的嫔妃胡氏,力排众议废止了这条传承百年的制度。而元恪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正是他的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最后竟然直接导致了北魏的衰败。
元诩即位后,高英作为宣武帝的皇后,以嫡母身份被尊为皇太后。按照原来的制度本该被赐死的元诩生母胡充华也被尊为皇太妃。
《魏书·卷九·帝纪第九》:尊皇后高氏为皇太后。………尊胡充华为皇太妃。
心里不平衡的皇太后高英打算密谋除掉元诩的生母胡充华,有自己独掌内宫大权。宦官刘腾听说后,就告诉了右卫将军侯刚,侯刚又告诉了领军将军于忠,于忠在与中书监崔光商议后就将胡充华安置在了一个安全的别院中严加保护。自此,胡充华对这四人是感恩戴德。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八卷》:“高后欲杀胡贵嫔,中给事谯郡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于忠。忠问计于崔光,光使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由是贵嫔深德四人。“
此时,高太后的兄长高肇正以大将军身份领兵在外都督征伐蜀地事宜,听闻宣武帝元恪驾崩后悲痛不已,一则惋惜元恪皇帝的英年早逝,二则担忧自己家族的命运会不会受到冲击。
果不其然,孝明帝元诩召高肇回宫奔丧,高肇来到洛阳太极殿哭丧后,被高阳王元雍和于忠带领十几个侍卫杀死于舍人省下。
(临朝称制 胡太后)
高肇被清算后,高英家族的最大依仗等于被剪除掉了,于是元诩的生母胡充华就将高英赶出宫去当尼姑去了,还规定除非重大祭祀不得回宫。高英被赶走后,胡充华安排心腹在朝堂上奏请由自己临朝称制,辅佐年幼的元诩处理朝政。
临朝称制后的胡充华在享受到权力的滋润之后,野心也渐渐的膨胀起来,她最开始下令行事的时候,群臣称她为殿下。后来,她又将自己的“令”改为“诏”,让群臣上书时改称她为陛下,她也自称为“朕”,同时效法东汉邓太后主持祭礼的旧例,代替皇帝主持祭祀。
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辅佐幼主了,而是想要以女身登临九五的节奏。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太后以肃宗冲幼,未堪亲祭,欲傍《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访寻故式。(崔光)便据汉和熹邓后荐祭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初祀。
清河王元怿是宣武帝元恪的弟弟,胡太后十分欣赏这位小叔子的才能,于是极力重用,将其视作为之周公、霍光。同时,这元怿还是个十足的美男子,常年孀居的胡太后被其深深吸引,威逼利诱之下,两人就你情我愿的开始同床共枕。
作为胡太后的情人和盟友,元怿原本竭力匡辅,以天下为己任,并且辅政期间对北魏朝政大多有所匡正补益,同时礼敬士人,在天下声望很高。可是由于他和胡太后的奸情慢慢被朝野所知,大家渐渐的开始对元怿有了意见。
其中对元怿意见最大的人是宗室重臣、骠骑大将军元叉。
元叉是道武帝拓跋珪的五世孙,按辈分来说是孝明帝元诩的远房族叔。而且元叉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他还是胡太后的妹夫,也就是元诩的姨父。
因为元叉的这几层特殊关系,所以元叉的官运一路高升,元诩即位之后也顺势成为炙手可热的显赫人物。但他大肆收受贿赂,视法度为无物,别人不敢说什么,可是清河王元怿则时常惩治他,两人因此结怨颇深。
《魏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领军元叉,太后之妹夫也,恃宠骄盈。怿裁之以法,每抑黜之,为叉所疾。
吏部官员为讨好宦官刘腾,便举荐刘腾的弟弟出任郡太守,但刘腾的弟弟平庸无能,元怿出于朝堂利益考虑并未同意,两人也因此结怨。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元叉便与刘腾开始联手想要谋害清河王元怿。
为了扳倒元怿,元叉收买了元怿提拔起来的通直郎宋维,并让宋维状告元怿与都尉韩文殊父子谋逆。胡太后先是下令幽禁元怿,但是查无实证,胡太后然后又询问身边随从和朝中亲贵对元怿谋反的看法,大家都说元怿应该没有谋反,于是太后又将元怿释放。
过了一段时间,元叉担心元怿会找自己秋后算账,便与刘腾再次谋划除掉元怿。
正光元年(520年)七月三日,他们趁着胡太后在嘉福殿,主食中黄门胡玄度、胡定列一起向孝明帝元诩状告元怿谋逆。胡玄度他们写的供词上说:“元怿用大量的金银财宝收买了他们,让他们在食物中下毒,想要毒死孝明帝,自己当皇帝。还答应事成之后,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
随后,刘腾关闭永巷门,使灵太后被困在里面无法出来。元怿入朝时,在含章殿后遇到了元叉。元叉大声喝止元怿入朝。元怿问:“你这是想要造反吗?”元叉说:“不是我想造反,我正打算要捉拿造反的人。”
随后元叉让自己安排的侍卫拉着元怿的衣襟,将他拖进了含章东省,随后刘腾召集公卿大臣,向他们宣布元怿的罪状,议定将元怿按谋反罪处置。大臣们比较惧怕元叉,所以竟无人对此提出半点质疑。当天夜里,元怿就被元叉等人处死。
随后,元叉与刘腾又伪造胡太后的诏书:称胡太后有疾病,所以逊位还政。随即胡太后被幽禁在了北宫的宣光殿,宫门昼夜长闭,内外断绝,而钥匙则掌握在刘腾手中,史称“宣光政变”。
胡太后被幽禁后,连孝明帝也无法见到胡太后,并且胡太后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元叉和刘腾的限制,饥寒交迫的胡太后经常感叹说:“养虎得噬,我之谓矣!”
为了更好的把控朝政,刘腾让自己的心腹中常侍贾粲侍奉孝明帝读书,实际是监视孝明帝一举一动。元叉与刘腾表里擅权,元叉为外御,刘腾为内防,二人常在宫中共同裁定刑赏,朝政无巨细,皆取决于二人。
宣光政变看似是一场宫廷争斗,实则已经触动了北魏的统治根基。元叉、刘腾专政期间,北魏朝廷“政事怠惰,纲纪不举,州镇守宰,多非其人,于是天下遂乱矣”。
正光四年(523年),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爆发,未来左右天下的诸多妖魔鬼怪以及枭雄猛将陆续登场,开始猛烈冲击开始衰败的北魏政权。
(六镇起义爆发)
六镇起义爆发的这一年,刘腾去世,元叉对胡太后的防备开始有所松懈。最终胡太后以及元诩二人联合高阳王元雍等人,于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彻底铲除了元叉及其党羽。
随后,胡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这一次,胡太后戒奢从简,并且还减免百姓赋税,看似北魏朝廷又重新回归了正途,但是殊不知,在铲除权臣之后,胡太后和儿子孝明帝元诩之间的矛盾快速激化。
一场更血腥的河阴之变,正在慢慢揭开历史的帐幔,向北魏张开了血红的大口。
来源:风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