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30周年纪念专栏推荐!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0:00 1

摘要:2025年是《地质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期刊设置了创刊30周年纪念专栏, 2025年第4期的创刊30周年纪念专栏共发表4篇文章,现为大家推送第二篇文章——夏磊等作者的《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编者按:2025年是《地质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期刊设置了创刊30周年纪念专栏, 2025年第4期的创刊30周年纪念专栏共发表4篇文章,现为大家推送第二篇文章——夏磊等作者的《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作者:夏磊, 夏文静, 卫巍, 宋超, 王印, 刘飞

摘要: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导致了冈瓦纳大陆北缘多个陆块的裂解分离、向北漂移并最终拼贴到亚洲大陆的南侧,该洋盆的闭合形成了多条蛇绿岩带。印支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造山带的一部分,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但其洋盆位置、俯冲极性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争议。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厘定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和越北地块的构造归属,即八布−高平构造带是否代表开阔洋盆的缝合带,以及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小陆块。因此,通过搜集华南地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3个构造单元中的31个碎屑岩锆石年龄数据和越北地块斋江岩体的岩浆结晶−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进行了锆石年龄分布直方图和概率曲线谱峰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样品多具有270~250 Ma、460~420 Ma、1000~900 Ma的年龄谱峰,另外年龄数据在1800 Ma左右以及2500 Ma左右也相对集中,这体现了3个构造单元物源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南盘江盆地和越北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对比结果,以及同时期动物区系的相似性,研究推测自泥盆纪以来的伸展作用导致了八布−高平构造带在二叠纪时发育裂谷、深水沉积,甚至演化至初始洋盆;然而由于其扩张幅度有限,未发育成广阔的大洋,也未完全裂解进而阻断了越北地块和南盘江盆地的联系。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特提斯开阔洋盆应位于越北地块南侧区域。研究成果为印支造山带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提供了证据和论证,对理解中越边境地区印支造山作用和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印支造山带;古特提斯洋

图件及说明

图 1 华南地块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与中越边境地区地质简图

在南方冈瓦纳大陆和北方劳亚大陆拼合成盘古大陆后,在大陆的核心部位存在一个向东开口的大洋,即为特提斯洋。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可以总结为不断有陆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分离,向北漂移并最终拼贴在劳亚大陆的南缘之上,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板块,以及这些大洋板块的扩张、俯冲和消亡的历史(Metcalfe,2021)。在东亚,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导致中国东部和印支(中南)半岛拼合成为一个大陆(图1a;Metcalfe,2021),该过程被称为印支运动(Faure et al.,2014)。

图 2 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及越北地块碎屑锆石样品位置图

图 3 南盘江盆地碎屑锆石年龄谱图

为了进行系统的物源对比,探讨八布−高平构造带的构造属性以及越北地块的归属,文章汇总了已报道的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越北陆块内的31件碎屑锆石样品和1件岩体(斋江岩体)锆石样品(结晶锆石+捕掳的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样品位置见图2),在使用density plot软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直方图和概率曲线计算投图后,进行样品的年龄分布特征总结和谱峰比较(图3)。

图 4 八布−高平构造带碎屑锆石年龄谱图

八布−高平构造带8件碎屑锆石样品主要采自西段八布地区的中三叠统兰木组和东段越南高平地区的下三叠统Song Hien组,采样位置见图2。碎屑锆石年龄谱(图4)分析表明,其西段和东段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具有些许差异,其中西段八布地区的样品19FD-5、19FD-23和19TC-4主要年龄组多集中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53~242 Ma)与新元古代(963~938 Ma),而样品19MLP-10的主要年龄组则出现在志留纪(425 Ma)和新元古代(943 Ma),表现出双峰分布特征。样品19BB-7则具有单峰分布特征,主要年龄组集中在晚奥陶世(455 Ma),其余锆石为元古代,多呈零散分布。

图 5 越北地块斋江岩体和碎屑锆石年龄谱图

斋江混杂岩中的7件样品的碎屑锆石主要年龄组以早古生代(550~463 Ma)和新元古代(935~725 Ma)为主(图5),除样品SM209以外,绝大多数样品缺失270~250 Ma的锆石记录,年龄谱整体表现为单峰或双峰分布特征。

图 6 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越北地块构造格架简图

可以合理推测,虽然中—晚二叠世八布−高平构造带内发育了超基性岩、N-MORB型的玄武岩(Zhong et al.,1999;Halpin et al.,2016),并且可能在裂谷发育的过程中,在中心部位形成了初始洋壳,但该裂谷的扩张幅度是有限的,在侧向延伸上并未切断越北地块和南盘江盆地的联系,这使得来自华南地块腹地的碎屑物质供应不仅在南盘江盆地沉积下来,还进一步越过了八布−高平裂谷,进入越北地块(图6)。

文章结论

(1)华南西南缘的南盘江盆地、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越北地块3个构造单元中的碎屑岩锆石多具有270~250 Ma、460~420 Ma、1000~900 Ma的年龄谱峰,另外年龄数据在1800 Ma左右以及2500 Ma左右也相对集中。这体现了3个构造单元的沉积物源具有统一性。

(2)结合南盘江盆地和越北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对比结果以及同时期动物区系的相似性,推测自泥盆纪以来的伸展作用导致了八布−高平构造带在二叠纪时期发育裂谷、深水沉积,甚至演化至初始洋盆,然而其扩张幅度有限,未发育成广阔的大洋,也未阻断越北地块和南盘江盆地的联系。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用格式

夏磊,夏文静,卫巍,等,2025. 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31(4):576−58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68

XIA L,XIA W J,WEI W,et al.,2025. Correlation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among the Nanpanjiang basin, the Babu–Cao Bang tectonic belt, and the Northern Vietnam terrane: Tectonic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Geomechanics,31(4):576−58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68

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