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出现这3个迹象,可能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09:57 1

摘要:阿尔兹海默病不是“记性差”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进行性脑部退行性疾病,会逐步损伤大脑中负责记忆、判断、语言、运动的神经网络,一旦错过干预时机,生活能力将不可逆地衰退。

家里的老人最近是不是经常忘记饭有没有吃过?

拿着钥匙却找钥匙?甚至有时连自己熟悉的亲戚都叫错了名字?这些变化可能被误认为是“老糊涂了”,但从医学角度看,这很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信号

阿尔兹海默病不是“记性差”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进行性脑部退行性疾病,会逐步损伤大脑中负责记忆、判断、语言、运动的神经网络,一旦错过干预时机,生活能力将不可逆地衰退。

最早表现往往是记忆力的“短缺”。不是全部遗忘,而是近事记忆的反复丢失。比如刚刚说过的话一分钟后再问就答不上来,而几十年前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

2023年《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对全国七个城市的认知障碍筛查数据显示,在确诊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患者中,93.6%的人首发症状为“重复提问”或“短时遗忘”。而很多家属直到出现走失、迷路、性格大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个值得高度警惕的迹象是行为判断能力的变化。比如原本精打细算的老人突然开始乱花钱,或者在厨房做饭时反复把锅烧糊;走路时红绿灯不看就横穿马路,甚至深夜突然想出门“找妈妈”。

这些并不是单纯的粗心,而是前额叶功能的退化导致的决策能力下降。前额叶就像大脑的“管理中枢”,一旦受损,人的行为逻辑、情绪控制、风险判断都会变得混乱

2024年《老年医学研究》对近5600名65岁以上人群的跟踪分析指出,在阿尔兹海默病高危人群中,超过一半个体在确诊前两年出现“行为控制能力下降”“错误识别陌生环境”为主的非记忆类症状

这说明,“记忆差”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风险是认知结构的整体解构

第三个不容忽视的表现是情绪和性格的明显变化。很多患病早期的老人会变得比以前更敏感、易怒、固执或沉默寡言。有些人突然变得不爱洗澡、不愿出门、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开始怀疑家人偷了自己的东西。

这种变化并不是因为“脾气变差”,而是海马体和杏仁核功能异常导致的情绪调节障碍。海马体是记忆与空间定位的核心结构,而杏仁核则像情绪的“警报器”,它们一旦被病变侵蚀,人的情绪状态就会变得不可预测

2022年《中国老年精神医学杂志》的一项脑影像配合行为评估研究指出,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在患病初期,额颞叶灰质密度下降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老人“脾气变了”,其实是脑部结构已经在悄然变化。

从机制上讲,阿尔兹海默病的核心病理是β-淀粉样蛋白在脑部异常沉积,形成斑块,同时伴随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神经元缠结和死亡

你可以理解为,大脑像一个精密电路板,一旦这些“生化垃圾”堆积在神经通路上,信号就会被阻断,信息就会丢失,从而出现认知、记忆、语言、行动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衰退。

更棘手的是,这种“神经网络堵塞”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却持续的过程。有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病在症状出现前10-15年,大脑中就已开始发生病变。这也是为何早期识别和干预显得格外重要。越早识别,越有可能通过干预延缓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

目前公认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家族史、脑外伤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史、长期睡眠障碍与久坐不动等。其中,久坐行为与认知退化的关系在近年研究中被频繁提及。

2023年《中国认知神经科学杂志》指出,日均静态行为时间超过8小时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提升41.2%,且伴随脑部灰质密度下降、海马体体积缩小等结构性变化。

那出现这三种迹象时,家属该做什么?第一步,记录症状持续时间、频率、变化特点,尤其是是否影响到日常生活。第二步,尽早带老人前往神经内科或记忆障碍专科,进行量表评估(如MMSE)与影像学检查(如MRI)

有条件时还可进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帮助精准诊断。

生活干预方面,建议建立“认知保护日常机制”:每天固定时间段参与阅读、写字、下棋、拼图、记日记等认知刺激活动;同时控制饮食中反式脂肪与高糖摄入,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E、多酚类的食物摄入;坚持规律睡眠,不熬夜、不服用干扰神经活性的镇静类药物。

运动方面,建议采取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快走、慢跑、广场舞、太极为主,有助于提高脑部供血,促进神经可塑性。

2024年《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显示,坚持每周至少3次规律运动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两年后认知评估分值下降幅度显著低于不运动组,且海马体体积稳定率更高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因“怕伤老人自尊”而讳疾忌医。在临床中,很多家庭因“怕老人难过”,迟迟不做检查,直到症状严重才求医,结果错过了关键干预窗口。

阿尔兹海默病不可逆,但可干预,这句话不仅是医生的忠告,更是家属应尽的责任。

如果你发现家里老人反复忘事、行为异常、情绪难控,不要轻易归为“老年退化”,而应该把它当作一盏警示灯。因为当一个人的记忆开始模糊,真正需要被记住的,是家人对他仍然温柔以待的那份坚持。

阿尔兹海默症不是“老了就该这样”,而是可以被早期识别、科学管理的复杂疾病。让我们在遗忘还没彻底到来之前,守住那段属于家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2023年第21卷第3期:阿尔兹海默病早期症状表现与诊断延迟分析
[2]《老年医学研究》2024年第26卷第1期:认知障碍患者前额叶功能衰退与行为模式变化研究
[3]《中国老年精神医学杂志》2022年第28卷第4期:阿尔兹海默病早期影像学特征与情绪障碍关联分析
[4]《中国认知神经科学杂志》2023年第31卷第2期:静态行为时间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研究
[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4年第43卷第5期:规律运动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脑结构保护作用分析

来源:邢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