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亲武士彟,是唐初开国功臣,曾任工部尚书,母亲杨氏出自隋朝贵族。
【1】青灯起风
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在并州文水武家。
父亲武士彟,是唐初开国功臣,曾任工部尚书,母亲杨氏出自隋朝贵族。
按说,出生在这种门第,做个贵妇太太稳稳当当。
剧照
可武则天偏不。
14岁,她被选入宫,封为才人,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女之一。才女可不是宠妃,这职位更像是“宫里有才艺的打工人”。
但她没选择自怨自艾,而是选择学——书法学王羲之,佛理请法师讲,甚至连政治权谋也悄悄学习。
太宗病重之际,她却冷眼看穿了宫中风云变幻。
644年,李世民驾崩,她按旧制被送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而这才是武则天人生逆袭的开始——因为一个人没忘她:李治,唐太宗的儿子。
这个比她小四岁的皇子,在父亲病榻前见过这个聪慧冷静的女人,从此,魂牵梦萦。
一年后,新皇李治登基,不顾重臣反对,将她从感业寺接出,封为昭仪,重回权力核心。
从尼姑到昭仪,武则天只用了一年。
【2】宫廷博弈
剧照
武则天真正厉害的,是她处理政敌的能力。
皇后王氏与宠妃萧淑妃联手排挤她,结果怎样?
先是王皇后“借佛修庙”,被抓到私通僧人,削了颜面。
再是萧淑妃在宫中造谣,结果反被揭发“巫蛊惑主”。
公元654年,她以“毒杀亲生女儿”一案反咬王皇后——虽至今争议不断,但历史的车轮已转向她。
唐高宗震怒之下,废王立武。
这不仅是一次宫斗胜利,更是一次权力集中——从“宠妃”变“国母”,她把“夫妻共治”做到了极致。
之后十余年,高宗体弱多病,“二圣临朝”成为大唐政坛的常态。
她先铲宰相褚遂良,后废太子李忠,处置异己手起刀落毫不手软。
史书记载她:“临政听断,如明镜止水”。
政敌形容她“心狠手辣”,但百姓称她“明察秋毫”。
她很清楚一个道理:在男权的帝国游戏中,只有“杀伐果断”,才能换来“巾帼不让须眉”。
【3】登基称帝
684年,唐高宗驾崩。
她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先废李显,再立李旦。
当政十年,大唐朝堂“无人不从武命”。
公元690年,她终于做出那个千古第一的决定——改国号为“周”,称帝登基,成为中华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
称帝之前,她用四步:
让百官上表请愿,制造“民心所向”的假象;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震慑反对派;立铁腕政权,定“告密律”,防内斗;借助佛教宣传“弥勒再世”,强化神权加身。她选的年号是“圣神皇帝”。
不是女皇,而是“皇帝”。
她不是替夫守国,也不是代子执政,而是堂堂正正地——自己为天子。
剧照
【4】权力代价
可当你把权力握得太紧,也容易失控。
晚年的武则天,越来越信任张易之、张昌宗这对“美男兄弟”。
宫廷内外,开始暗流涌动。
宰相狄仁杰苦劝她:“君权不可私,国法不可废。”
她却迟迟不舍得交出权柄。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神龙政变”,一夜之间诛杀张氏兄弟。
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复位称帝。
史书说她“从容无惧,端坐御榻”,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几个月后,长安深宫,她静静离世,终年82岁。
【5】千古女皇
剧照
她死后没有帝号,只有碑前无字。
这是她生前特意留下的“无字碑”——或许是“功过留后人评”,或许是不想被后世定义。
可千百年后,所有人都记得她的名字——武则天。
从感业寺尼姑,到金銮殿帝王;
从宫中斗宠,到号令天下。
她用一生证明:女人也可以称帝,也能改变天下格局。
她错了吗?
也许错在太懂权谋,也许错在太不服输。
但她更对——对在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梦,对在敢拿命赌一个帝王之位。
正如《新唐书》评语所言:“女主有功,亦有过,然于治道不减汉武。”
这,已足够载入千古。
发文声明:本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信息整理,如有不实,请联系删除!
来源:奇葩怪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