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2025年4月11-13日在北京市隆重召开,吸引国内外逾千名代表积极参与。大会特别设置了“科学前沿、新药研发、指南共识、名家视角、Best of St.Gallen(BCC)、乳腺癌分类治疗进展、乳腺癌分层治疗MDT”等专场,国内外
前言
“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2025年4月11-13日在北京市隆重召开,吸引国内外逾千名代表积极参与。大会特别设置了“科学前沿、新药研发、指南共识、名家视角、Best of St.Gallen(BCC)、乳腺癌分类治疗进展、乳腺癌分层治疗MDT”等专场,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乳腺癌前沿进展。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简要点评大会亮点,分享探讨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动向。
一年一度的全国乳腺癌大会备受关注,能否请您谈谈,本次大会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您有哪些参会感受?
秦叔逵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
乳腺癌是女性的第一位高发常见恶性肿瘤,与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并称“全球四大癌症”,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生命,因此其诊疗和研究进展始终受到国际、国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乳腺癌临床进步显著,整体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成为所有恶性肿瘤中疗效极佳的瘤种,但是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诊断方面,分子分型体系业已逐步明确,多组学检测成为常规手段,比如HER2、PI3K等关键靶点的检测方法及标准日趋完善。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化疗外,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新药陆续涌现,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多学科协作、多种治疗手段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深入人心且进展显著。个人认为本次CSCO主办的全国乳腺癌大会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传递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为广大会员和其他相关人士搭建了学习交流的科技平台,共同推动乳腺癌诊疗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大会汇聚了全国乳腺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手如林,学术氛围浓郁。比如,在开幕当天的上午,就特别邀请到放疗领域权威专家于金明院士,探讨乳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进展,涵盖精准治疗、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国际著名免疫学专家曹雪涛院士分享乳腺癌的新靶点、新机制与新途径;创新药企精英代表邹建军博士从新药研发的角度归纳分析乳腺癌药物治疗历程与动态;而上海高博肿瘤医院的李进教授和中国药促会宋瑞霖博士分别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抗肿瘤药物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宏观视角,高瞻远瞩地进行了专题报告。值得指出的是,乳腺癌诊疗研究领域的快速进步及其成就,对于其他瘤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本人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诊治,其难度明显高于乳腺癌,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胆道肿瘤则为“小癌王”,而肝癌的治疗近年来虽有所进步但是5年生存率仍然仅为14.1%,因此与乳腺癌领域差距显著。因此,本次参会,我是抱着积极学习的态度,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特别是进一步了解江泽飞教授团队关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系统化疗等临床研究成果,受益匪浅,对于自己今后的临床实践可能产生重要的启迪。近年来,我国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抗肿瘤新药原创研发过程中,您认为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秦叔逵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
这是一个挑战性问题,我试着回答。首先,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2015年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健康的关爱,为医疗、医保和医药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也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引导。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医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进步,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突破,为医学进步和新药创制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宋瑞霖会长报告中引用的数据就显示,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创新靶向药物中,近50%源于中国的生物科技企业,由此表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医药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全面走向世界。在政策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比如,近年来在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还需要药监、医保等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协同和配合,形成完整的链条加以配套。本次大会上,曹雪涛院士作为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总师,提出了诸多的改革创新思路,令人鼓舞,希望能够落实,建立更加高效的协作体制。比如,对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在新药研究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而在新药审评审批环节,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优先和帮助。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应该大力支持民族制药企业和自己的科技人员,极大地鼓励自主创新。可喜的是在政策层面上,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就在4月7日,北京市九部门发布了《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推出32条举措进一步推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二年出台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专项政策。不过,目前我国创新药物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包括难以进入医院和市场推广,且定价较低,往往导致投资者、医药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受挫。因此,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专项支持至关重要,需要引导全社会形成共识,完善一系列的配套机制和落实措施,以共同推动新药研发创制。此外,医药企业、医院机构与大学、研究所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紧密合作。目前,在我国真正创新的具有新靶点、新机制、新途径的药物比较少,缺乏原创性成果,“First class”比较罕见,“Me-best”(最佳创新)也不多见,更多的是“Me-too”(模仿创新)或者“Me-better”(改良创新)。多年来,国家一直大力倡导协同攻关,希望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能够克服浮躁情绪,排除干扰,沉下心来做学问,积极开展具有实际价值的科学研究;同时,医药企业也要与医疗单位加强合作,坚持以终为始,避免“闭门造车”;真正的原创药物研发,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必须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从实际的临床需求出发,评估药物对患者是否有效、是否安全、是否耐受,且注意经济卫生比等重要价值,随后再去开展相关药理药学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潜在的盲目、内卷和浪费。最后,临床研究对于新药创制至关重要。作为高水平的三级医院和临床医师,除了完成常规诊疗工作,还要高度重视临床研究,积极提升临床研究的能力水平,不断学习进步,勇于探索,善于研究。我们应该响应从国家号召,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出发,致力于诊疗研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乃至治愈。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我国创新药研发必将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在本次大会上2025 CSCO AI Pro发布,能否请您谈谈,AI在医疗领域或将有怎样的发展和应用?您认为AI对传统的医疗实践和临床研究将带来哪些影响?
秦叔逵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并非新的话题,但是多年来的发展态势可谓“不温不火”,处于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可喜的是,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的开源爆火对全球AI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很快波及到医学领域,促使各级医疗机构重新审视和应用AI与大数据。比如,在诊断方面,传统的中医全凭个人“望闻问切”,而如今可以借助AI仪器进行号脉,评估病情等,有助于实现现代化、同质化管理;在治疗领域,AI机器人和精确放疗等仪器设备,已经兴起,正在升级推广;在科研方面,从研究设计、方案制定,到患者招募、质量控制、分析总结等方面,AI和大数据都可以作为强有力工具,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需要注意的是,AI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科学手段或应用工具,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尤其在思想情感与人文关怀等方面,AI作为“冰冷的机器”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并非完美无缺,这些正是需要人类干预和优势所在。另外,还存在“AI幻觉”等错误。比如,有时我们就某一问题去问讯AI时,Al会显示“网络受限”来廻避问题,或者给出乍一谬误回答,甚至编造参考文献和凭空推论,有人称之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等。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提升AI技术水平,不断改进提高,确保其有据可循,稳定可靠;另一方面,使用者也要努力学习,具备识别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防止偏失。总体而言,AI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医疗诊治与研究的大格局,已经和正在带来许多积极效果,可以明显提升工作效率与准确性。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掌握相关新技术;同时,也要理性看待AI的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或者单纯指望AI技术,应用时要注意掌控,不为反噬,且避免被其可能发出的错误信息所误导,唯此方可更好地利用AI技术,协助开展诊疗和研究,造福广大患者,践行“健康中国”。专家简介
秦叔逵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院长、首席专家、主任医师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统计源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
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前任主席和现任常务理事
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和现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CSCO基金会前任理事长和现任监事长
国家药监局血液和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核心专家
国家卫健委肿瘤学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候任理事长
审校:秦叔逵教授
排版:KIKI
执行:Atai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