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厂史馆】轨迹——中车沈阳公司百年匠心传承见证中国铁路巨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9:21 1

摘要:当9月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沈阳这片工业热土,我们迎来了首个“沈阳工匠日”。这不仅是为城市工匠群体设立的专属致敬时刻,更是对沈阳百年工业文明中“工匠精神”的一次深度溯源与时代升华。这标志着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

当9月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沈阳这片工业热土,我们迎来了首个“沈阳工匠日”。这不仅是为城市工匠群体设立的专属致敬时刻,更是对沈阳百年工业文明中“工匠精神”的一次深度溯源与时代升华。这标志着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核,正式纳入城市精神的核心谱系。

即日起,沈阳日报与沈阳市总工会联合推出重磅系列策划——“镌刻·匠心溯源走进厂史馆”,特邀沈阳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担当“历史向导”,带领我们走进企业厂史馆的时光长廊,一起探寻沈阳工匠精神从“支援解放的奉献”到“建设国家的担当”,再到“创新强国的突破”的传承脉络;沉浸式感受各大企业在发展征程中,如何将工匠文化融入生产肌理,沉淀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仰,为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匠心动能”,指引我们在制造强国的征程上,共同谱写更加厚重、强劲的时代华章。

列车通过轨缝时,车轮与钢轨接头碰撞,总能听到“哐当、哐当”的声音,久而久之,这声音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火车标志性的声音。随着技术进步,这个声音正逐渐消失,不仅高速飞驰的动车没有“哐当”声,在许多特快、普快列车上也很少听到了,旅客乘坐的舒适度大幅提升。

2025年,恰逢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沈阳公司)百年华诞。记者走进企业厂史馆,一探百年发展之路。这里不仅有一个个载入历史的时刻,更有许多工匠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省劳动模范,中车沈阳公司设备分公司电工、高级技师,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杨洋以及刚刚被认定为“沈阳工匠”的中车沈阳公司货修分厂钢结构大班组副班长、铆工,中车资深技能专家胡庆林,为记者讲述了厂史馆记录的那些令人振奋的故事。

沈阳工人献给新中国的厚礼

抢修“北平号”机车支援北平解放

中车沈阳公司厂史馆被沈阳市总工会、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联合命名为首批沈阳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火车头与钢轨相结合的雕塑,它以0.8:1的比例复原了“北平号”机车,默默诉说着一段属于沈阳,也属于新中国的光辉岁月。这组雕塑的背后,是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据厂史馆讲解员王宇飞介绍,工厂起源于1912年,兴建于1925年,是东北第一家国有铁路工厂。1948年沈阳解放后,工人们积极投身生产建设,支援全国解放。同年12月,在平津战役即将打响之际,工人们得知哈尔滨铁路工厂的工人为了庆祝沈阳解放,修复了一个命名为“沈阳解放号”的火车头,工人们也决心抢修一台火车头,要命名为“北平号”,以支援北平解放。

那一天,下班铃声刚响,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向机车分厂门前。工厂专用小火车头“呜呜——”喘着粗气,从仓库南面破机堆里拉出一个破火车头。这个破火车头的风管、气管、走行及制动部分都已经没有了,由于严重缺少技术人员,甚至没有工具和必备的维修物资,维修工作陷入了僵局。但是工人们没有气馁,40余位技术过硬的工人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整整10天10夜,吃住都在工厂。

1949年1月18日,在全厂千名职工兴奋的欢呼声中,修好的“北平号”机车顺利驶出工厂,满载着东北人民的祝福驶向北平,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举行当天胜利抵达,成为沈阳产业工人献给新中国的厚礼。

王宇飞介绍说:“这段历史不仅是我们企业的荣光,更是沈阳作为工业重镇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缩影。它深刻展现了产业工人精湛的技艺、忘我的劳动热情和强烈的国家使命感,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沈车人传承工匠精神,勇担时代重任。”

凝结沈阳工业战线的智慧

承担人民大会堂钢屋架制作安装

你知道吗,我国第一列长钢轨列车组在这里诞生;我国第一台道碴自动捣固车在这里诞生……在人民大会堂兴建时,这家工厂还承担了万人大礼堂第二层钢屋架的制作安装。

人民大会堂是世界上最大的礼堂,这座巍峨庄严的建筑,不仅是新中国十大建筑的辉煌代表,也凝结着沈阳工业战线的智慧与奉献。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建造万人大礼堂所需的钢屋架制造任务下达给了工厂,当时正值工厂由修理向制造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厂上下干劲十足。在党委领导下,货车车间牵头组建多支“共产主义突击队”,日夜奋战。从1959年1月初正式投产至3月31日,浸透着职工心血和汗水的4个钢屋架(由121根挑梁、167根次梁组成,共计288根)竣工。北京市国庆工程办公室于当天发来贺电,表扬职工冲天的干劲。

钢屋架运往北京时,工厂还从报名请战的人员中,精选91人组成赴京安装突击队,全部都是技术精湛的四级以上技术工人。安装时,工人们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每四个人分成一个铆钉组,大家轮流上。5月23日,钢屋架安装提前完成。同年,工厂获得“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殊荣。

胡庆林说:“我们公司很多先进技术都是历经几十年、几代工人师傅的创新、改进、打磨,最终实现突破的。在我心中,工匠精神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持续奋斗。”

持续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四代更迭让中国长钢轨列车走向世界

在厂史馆里,一挂长长的黄色火车模型格外吸睛,它是中车沈阳公司百年发展史上的“明星”,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也是火车“哐当”声逐渐消失的源头,它的名字叫“长钢轨列车组”。

以前,受生产技术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为防止钢轨热胀冷缩对线路平顺性造成影响,线路上钢轨之间留有18毫米的轨缝,火车通过轨缝时,车轮与钢轨碰撞,就会发出“哐当”声。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加持,铁路轨道建设技术得到提升,铁路的钢轨也逐渐从有缝钢轨转变为无缝钢轨。

时间回溯到1964年,工厂开始研制第一代250米长钢轨列车组。196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列SYH1型250米长钢轨列车组,为中国铁路发展无缝铁路提供了重要的大型成套工程装备。该车可装运250米长钢轨32根,铺轨4公里。1978年,250米长钢轨列车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6年,工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列500米长钢轨列车组,定型为T11A型,为第二代长钢轨列车组。该车组一次可装运56根500米长钢轨,铺轨14公里,能进行装轨、运轨、卸轨、收轨等多种机械化作业,其运轨量等主要技术指标当时居世界之首。该产品当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工厂研制成功第三代长钢轨列车组,换装转K2型转向架,车上增设防翻装置及液压拨轨装置等先进技术装备,定型为T11BK型。2006年获中国北车集团技术创新一等奖。

2017年,公司全面启动了第四代长钢轨列车组智能化升级。

2020年4月23日,我国首列出口长钢轨列车组——力拓400米长钢轨列车,经海运交付澳大利亚力拓集团。

今年47岁的杨洋,亲身参与三代长钢轨列车研发。站在模型旁边,为人低调的他,突然变得滔滔不绝,妙语如珠。2023年,以杨洋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核心的团队,全程参与了第四代长钢轨列车组的攻关生产。从视频监控系统、液压系统到尾车改造,他们协同设计、电气、机械等多类技术人员,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

全国工匠的精神共鸣

《咱们工人有力量》在沈阳工厂里定稿

“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一首铿锵有力、脍炙人口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塑造了中国工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这首歌曲创作于1948年,词曲作者是著名音乐家马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等歌曲,以及《小二黑结婚》等著名歌剧都是他创作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初稿,是1947年马可在佳木斯一座工厂劳动体验生活时有感而发创作的。1948年秋天,马可和战友们接到了开赴前线的命令。进入沈阳以后,他和作家丁玲、陈明一起深入皇姑屯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为了更好地完成《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词修改,马可不断征求工人们的意见,先后在工厂南货车间召开了两次座谈会。马可根据工人们的意见,为歌词作了两处重要修改,并在工厂定稿。

第一处修改就是歌名,他在佳木斯创作的歌名是《我们工人有力量》,工人们认为改成《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有亲切感,更有力量感。第二处修改是把一句歌词改成了“为什么?为了求解放!”改动后的思想境界更高,也更加鼓舞人心。这首专门表现劳动生活、歌颂工人阶级并充满力量的歌曲自诞生之日起,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投身到火热的生产建设中去。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封葑 实习生:袁怡 摄影:王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