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少老年人一边被称作“贵宾”,一边却被骗得倾家荡产,最讽刺的是——被骗的他们还不肯信自己被骗!
“免费体检!”
“赠送鸡蛋!”
“健康讲座!”
“专车接送!”
“吃了不花钱,管用还返利!”
你以为这是福利,其实是圈套。
你以为这是关心,其实是套路。
多少老年人一边被称作“贵宾”,一边却被骗得倾家荡产,最讽刺的是——被骗的他们还不肯信自己被骗!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保健品骗局背后那些打着“爱”旗号的陷阱,也告诉你:法律怎么说,我们能怎么做,怎么帮父母守住养老钱!
一、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把老人“洗脑”的?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案例:
【案例1】江苏常州王阿姨,67岁,被“某健康公司”邀请去参加讲座。免费送鸡蛋、测血压、还有“健康顾问”每天打电话关心。她觉得自己被“当家人一样对待”,心里暖。后来,花了8.9万元买了号称能“激活细胞”的保健品。可用了半年,糖尿病一点没好,反而因为延误治疗病情加重。
法院最终认定该公司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构成欺诈,判退赔全部金额。
这个套路并不新,但屡试不爽:
• 第一步:“送礼品+体检”吸引老人入场;
• 第二步:塑造“权威形象”,穿白大褂的“专家”、假医学报告、视频病例反复播放;
• 第三步:“健康焦虑”吓唬人:你血脂高、脑梗风险大、肝功能异常……
• 第四步:不断强调“这药市面上买不到”“限量供应”“今天最后一天”;
• 第五步:诱导购买,还“鼓励”老人瞒着家人。
他们骗的不只是钱,还有老人的信任和健康。
二、这些行为,法律上怎么看?能追责吗?
当然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凡涉及以下行为,都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1】虚假宣传
比如:
• 明明是普通食品,说成“包治百病”;
• 假冒医学专家、虚构患者案例;
• 故意夸大功能,说“吃这个就能替代药物”。
依据:《广告法》相关条款
→ 可要求三倍赔偿,情节严重的,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罚款。
【2】欺诈销售
故意隐瞒商品真实情况,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尤其是让老人贷款、分期付款买产品的行为,风险极大。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
→ 有权要求退一赔三,或者撤销合同、返还全部费用。
【3】涉嫌诈骗罪(刑事)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手段骗取钱财,金额较大者,可能构成诈骗罪。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例如:有些公司专门组织“健康讲座”,实为诈骗团伙,已被多地法院以诈骗罪判刑。
三、被骗了,能不能要回钱?怎么做最有效?
很多人说,“被骗了就是认倒霉”“老人不听劝,追回来也不现实”。但其实,只要掌握证据、用对方法,追回钱是有希望的!
【第一招】保留好证据
• 发票、收据、付款记录;
• 宣传单、讲座视频、聊天记录;
• 赠品实物、合同或协议等。
千万别扔“没用的传单”,它可能就是诈骗的铁证!
【第二招】立即向市场监管局、消费者协会投诉、派出所报警
• 提供上述证据;
• 写明时间、地点、公司名称、被骗经过;
• 若有多人被骗,可组织集体维权,影响力更大。
【第三招】申请司法维权
• 向法院起诉;
• 适用《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款、赔偿;
• 有条件的可申请法律援助或委托律师。
四、法律之外,家庭防骗更重要
一句大实话:骗子会洗脑,是因为子女平时陪伴太少。
很多老年人被骗,并不是贪财,而是太孤独、太想被关心、太容易信任人。
家人要做到:
• 多花点时间陪爸妈聊聊天;
• 多告诉他们“市面上的保健品是保健,不是治病”;
• 把正规医院的医生建议讲给他们听,建立“信任屏障”;
• 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陪他们一起维权,别光骂!
结语:他们骗的不是钱,是爸妈的信任;我们守的不是财,是家的底线
保健品本身并不是坏东西,但以“健康”为名行骗,却让人愤怒。
我们不否认老人追求健康的心情,但我们更希望他们在“变好”的路上,不被骗、不孤单、有依靠。
别让骗子陪他们聊天、送他们鸡蛋——咱们子女该多回家吃顿饭,多陪爸妈散个步。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不能自拔,儿女劝告都听不进去#
来源:天添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