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解绑”银行?费率改革下的财富管理洗牌开始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9:39 2

摘要:股票指数基金这一块,银行在Top100机构里占比才14%,券商拿走55%,独立销售平台分了30%。

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成绩单一出炉,银行有点尴尬。

股票指数基金这一块,银行在Top100机构里占比才14%,券商拿走55%,独立销售平台分了30%。

说白了,现在买指数基金的人,十有八九没走银行渠道,最扎心的是招行和蚂蚁的对比。

蚂蚁的股票指数基金保有量是招行的5倍还多,差距从去年的2600亿拉大到3175亿。

招行行长在股东大会上也坦诚了:前几年没料到ETF能爆火,前瞻性不够,布局没跟上。

这话其实挺实在,银行以前靠线下吃饭,理财经理推基金拿提成,指数基金费率低,提成就少,自然没动力吆喝。

你看保险卖得多欢,指数基金就跟它反过来,赚得少,谁愿意使劲推?

但这事背后是大趋势,2024年中国被动指数基金规模3.96万亿,首次超过主动权益基金。

海外市场老早证明了,被动投资干翻主动是大势所趋,年轻投资者就喜欢门槛低、费率便宜的产品。

银行这波没赶上,怕不是要错过下一个十年的主力客群,毕竟招行现在的地位,不就是二十年前押注年轻客户来的吗?

银行以前卖主动权益基金是强项,现在也不行了。

2024年蚂蚁的主动权益保有量就超过了招行,2025年差距还在拉大,国有大行更惨,工行、中行他们的主动权益规模不增反降。

为啥?一方面指数基金分流了资金,另一方面好多投资者还套在四年前的高位呢,没心思买新的,理财经理也有阴影。

前几年权益基金大卖的时候,不少客户高位入场亏了钱,客诉问题到现在都没完全解决,现在别说客户犹豫,连理财经理自己都怕推错产品。

固收产品也没好到哪去,上半年国有五大行的固收保有规模跌了670多亿,蚂蚁却涨了4.3%。

债市波动大,客户想找别的投资路子,银行没接住,反而被互联网平台用更低的费率把人抢走了。

更关键的是,基金公司开始“解绑”银行了,华安基金、平安基金先后终止和渤海银行、厦门银行的合作。

以前银行是代销老大,现在基金公司一看跟你合作不赚钱,还可能闹合规问题,不如把资源给更能打的平台,银行的话语权是真不如以前了。

现在公募基金第三阶段费率改革要来了,证监会都发了征求意见稿,中信证券算过,这事儿对银行渠道的影响可能有21.4%。

第三方平台早就把费率打到一折甚至更低了,银行虽说也喊着“一折起”,但核心基金大多没真降,毕竟中收压力大啊。

之前Z行不就因为让基金公司提费排他,被舆论怼了吗?

再看看蚂蚁的半年报,营收90亿,净利润涨了3.6倍,人家现在可不是光靠低价冲量了,服务和产品能力上来了,赚钱能力也跟着涨。

银行呢,代销基金在零售AUM里占比不算高,可这事儿反映的是财富管理能力的短板。

银行的优势本该是线上线下结合,手里有高净值客户,能做定制化服务,但现实是,大多数银行还没把服务能力建起来。

现在业内想的解法有俩:一是搞AI数字化,降成本提效率;二是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像招行推的TREE体系就是这个思路。

说到底,银行现在不是代销业务慢了点,而是财富管理这场时代大考来了,以前靠线下渠道和高净值客户撑起来的优势不稳固了。

在低费率、数字化、年轻化的新战场上,银行得从“卖产品”转向“做服务”,重新学怎么当财富管家。

这道题答不好,错过的可能就不是一点手续费,而是整个时代的机会了。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