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省级机关干部年薪35万,相亲现场火爆!”这个标题能点燃多少人的猎奇心?可惜了,根本不存在这么个干部,不存在这么个高薪,他们故意虚构身份,把编的故事撒网般在各大平台发布,说白了就是为了赚流量,给婚恋平台拉生意。
人活在现代社会,没几个离得开网络生活,可网络这地方,信息那叫一个杂,一不留神,谣言就能撕裂你的三观。
三月份有哪些谣言?这些造谣的戏码一个比一个离谱,今天就直接给谣言来个拆解,把那些耸人听闻的鬼话钉在墙上。
“90后省级机关干部年薪35万,相亲现场火爆!”这个标题能点燃多少人的猎奇心?可惜了,根本不存在这么个干部,不存在这么个高薪,他们故意虚构身份,把编的故事撒网般在各大平台发布,说白了就是为了赚流量,给婚恋平台拉生意。
真相公布后,网友除了气闷,还有一种被侮辱了智商的感觉,竟然有人用这些故事喂我们一嘴假瓜!教训是什么?凡是看起来特别戏剧性、特别吸引人的事,请先冷静,别着急去深挖,不然很可能就是别人设计好的“流量陷阱”。
再来“80后死亡率突破5.2%”这条谣言够狠吧?造谣者直接甩出来一个伪数据,逼你信,稍微想想,这数字如果真是官方发布,那肯定得引发全国性的信息讨论了,但事实是它连基础统计依据都没有,这谣言说的不仅危言耸听,还专挑大家敏感点下手。
毕竟80后正是“夹心层”,压力围绕,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子女要培育,这忽然出来一条死亡率危机报告,哪个不慌?更恶心的是,那些搞营销的不良商家顺势推销保健品,硬生生从虚假的社会焦虑里赚自己的黑心钱。
这就得提高警惕了,遇到类似“数据惊悚”的消息,别慌着下判断,看清来源,有问题就去找权威回应。
谣言玩到政策领域,可是非常恶劣的一件事,三月就有两个令人火大的案例:“海关延迟煤炭检查时间”以及“中国应急救援管理中心发布培训内容”,前者直接导致相关行业不少企业紧张兮兮地调整计划,后者伪造官方背书信息,骗钱骗到手软。
这是那种利用大家对政府部门信任,故意制造假消息从中获利的手段,这里点名批评这些造谣者,他们不仅破坏了正常的信息秩序,还搞得群众和企业人心惶惶,办法很简单,你以后遇到涉及政策相关的信息,无论听起来有多接近“官方口气”,都别急着信,记得去官方网站确认!
说起三月的谣言,还有一个技术流的新套路,AI生成虚假信息,听着是不是高端,甚至带点作弊的味道?这技术本来是好的,但总有那么些人拿它做坏事,比如“上海退休教授阳台核发电”的故事,这种“智商挑战”内容他们不仅写出来,还配上图片、视频,把细节搞得跟真的似的。
当然它全是假的,但好多人没能分辨,一看图证,信了!还有什么“冰雹比鸡蛋还大”,甚至河南许昌的极端天气虚假灾害图,也是同样的套路,AI本是造福生活,这下被用来搞笑假戏,简直可恨。
别着急,国家已经出手,未来AI生成内容会有强制标识,这怎么看都能让人心里多一层安全感。
看到谣言来势汹汹,我们也不是没还击,三月里的各级网信和公安部门采用了“权威辟谣+依法惩罚”的组合拳,直接针对那些造谣者下手,比如前面提到的“干部相亲”、“顶流明星澳门输了10亿”的造谣者,最后都被警方依法拘留。
再像编造天气或极端数据的造谣者,同样被行政处罚和批评教育,就这一波操作下去,造谣成本低的时代要彻底翻篇,关键还有一点,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要加注标识,这招对付AI造谣者简直是一记重锤。
你想想,志在掩盖的虚假图文内容,一旦挂上标志,立马失去“打动人心”的作用,这事儿还有什么搞头?
谣言不灭,那部分人都当造谣有利可图,现在四月来了,春暖花开,小长假“新闻热度发酵期”也到了,旅游出行、食品安全以及热点事件注定会成为网络热议,但同时可能也是谣言滋生的高峰期,我们不能单靠相关部门清理,自己也得保持警觉。
遇到吸引眼球的热点消息,停下来看看有没有官方渠道的信息,别急着转发朋友圈传递焦虑,网络和谣言的前线就是你我这一环,我们不信,不传,谣言自然会失去传播动力,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你我分得清真假,守住坚定的思想阵地。
谣言是无形的“偷袭者”,但别忘了,我们也有对抗的武器,真真假假的信息世界,要靠警觉和行动捍卫,希望你今天听完这几个故事,下次在网上刷到任何新鲜内容,都能用颗机智的大脑做个“真假筛查”!长此以往,真理的声音自然会超越谣言,成为网络的主旋律。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