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给小红书来了波“重拳整治”,约谈、责令限期改、警告,还从严处理了责任人,原因是它没管好平台内容,总出现炒作明星日常琐事的词条,把网络生态搅得有点乱。
2025年9月,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给小红书来了波“重拳整治”,约谈、责令限期改、警告,还从严处理了责任人,原因是它没管好平台内容,总出现炒作明星日常琐事的词条,把网络生态搅得有点乱。
可能有人会问,小红书当初不是挺接地气的购物分享平台吗?怎么就栽在明星炒作上了?这还得从它俩创始人的相遇说起。
你敢信吗?毛文超和瞿芳这两个1985年出生的武汉人,居然是在美国商场唠嗑认亲的。
当时毛文超给家里打电话说武汉话,瞿芳一听就凑上去了,老乡见老乡,越聊越投缘,后来居然一起创业了。
说实话,这种异国他乡遇老乡还一起搞出大项目的事儿,还真挺有戏剧性的。
2013年初,毛文超爸妈要出国旅游,他想帮着找些购物攻略,翻遍网络也没看着几条有用的,那时候中国人出国旅游的越来越多,大家都想买点当地好东西,可买啥、咋买、怎么不花冤枉钱,全是问号。
毛文超自己也爱旅游,一看这情况就觉得“有戏”,跟同样爱海外购物的瞿芳一合计,俩人就决定搞个平台。
2013年6月,在上海原法租界那片有梧桐树的老民房里,小红书就这么成立了,初衷是做“海外商品真实口碑平台”。
一开始他们没做APP,就是整理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这些热门地方的购物指南PDF,传上网后,留学生们先发现了宝,没多长时间就被下载了几十万次。
本来想一直更PDF,但后来发现不行,内容更新慢,数量也跟不上,2013年底就上线了UGC模式的APP,让用户自己分享。
拉新的时候他们也没搞啥花里胡哨的,全是“笨办法”:盯着办港澳通行证的年轻女性,趁人等号的时候推荐;在上海机场免税店,把印着二维码的小卡片塞购物袋里。
说实话,那时候的小红书是真没飘,就靠用户一篇篇真实的消费体验,慢慢攒出了好口碑,女用户越来越多,社区氛围也特别好。
后来能做到3亿月活,早期这份“真实”功不可没。
不过光有社区也不行,公司得赚钱啊。
毛文超是斯坦福MBA毕业的,早就琢磨着商业化的事儿。
小红书成立才半年,就推出了海外购物分享社区,一年后直接上线“福利社”做电商,2016年又拉了第三方商家进来。
本来想打通“看攻略-买东西”的路子,可这条路走得比想象中难多了。
2020年的时候,小红书开放了淘宝外链,还跟有赞互通,想让用户在这儿种草、去别的平台拔草,自己赚点导流的钱。
可没干多久又反悔了,觉得这是“给别人做嫁衣”,干脆把外链切了,搞“店号一体”想自己做闭环。
本来想靠这招留住用户在站内消费,但后来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小红书上的商品又不全,价格也没优势,物流比京东慢好几天,大家早就习惯了在这儿看评价,再去别的平台比价下单。
无奈之下,2023年小红书又放弃了自营,把“福利社”“小绿洲”这些店铺全关了,转而推买手生态。
到了2025年,又绕回去给淘宝、京东开放外链,折腾来折腾去,电商这块儿还是没起色。
现在它月活超3亿,看着人多,可营收跟阿里、京东比差远了,2024年营收才80来亿,连京东的零头都不到。
赚不到钱,小红书就只能靠广告撑着,可广告收入占比太高了,根本撑不起它2000多亿的估值,要知道它已经融了7轮,拿了超63亿,投资方还有腾讯、阿里这种大佬,压力能不大吗?
2025年8月,它搞了个“大商业板块”,把商业化和电商团队捏到一起,还推出“百万免佣计划”拉商家入驻,想再搏一把电商。
但说实话,现在互联网流量都见顶了,传统电商都在抢存量用户,小红书没点新东西,光靠免佣,怕是很难吸引到多少商家。
后来它又把希望寄托在直播电商上,2019年就入局了,董洁、章小蕙的慢直播确实有点特色,但就是没出“超头主播”,一直没火起来。
直到赵露思从微博过来,小红书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可劲儿炒作,结果玩脱了,触碰到监管红线,才有了开头那波处罚。
搞不清它咋想的,忘了早期靠真实内容圈粉的日子,非要靠明星琐事博流量,现在用户也不买账了,有调查显示,快一半用户觉得平台广告太多、明星内容泛滥,近四成人都减少了使用频率。
小红书走到今天这步,真不是偶然。
它从一个帮大家解决海外购物难题的真实平台,慢慢变成了追流量、逐利润的“广告场”,把当初“真实口碑平台”的初心丢了。
说实话,内容社区的核心就是“真实”,一旦丢了这个,用户早晚会走。
要是它能好好反省,把内容做回正轨,补补电商的短板,平衡好商业化和社区氛围,说不定还有机会。
不光是小红书,所有内容平台都该引以为戒,遵守规矩,把生态做好,才能走得长远。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