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馥莉要放弃娃哈哈了?最近有份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的内部文件传出来,说2026年新销售年起,要把品牌换成“娃小宗”,这新品牌还归宗馥莉100%控股的宏胜集团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冲着娃哈哈的商标来的。
宗馥莉要放弃娃哈哈了?最近有份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的内部文件传出来,说2026年新销售年起,要把品牌换成“娃小宗”,这新品牌还归宗馥莉100%控股的宏胜集团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冲着娃哈哈的商标来的。
之前2025年1月,宗馥莉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标,从娃哈哈集团转到自己持股更多的娃哈哈食品公司,结果没成。网上吵着说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事直接被叫停了,到现在娃哈哈食品一件商标都没拿到。
说实话,这商标事儿搁谁身上都头疼,娃哈哈这品牌价值2024年就超900亿,没商标就没主动权,宗馥莉想把控制权攥在手里,本来想顺顺利利转过去,但后来发现牵扯的利益太多,只能换条路走。
新品牌要推,最离不开的就是经销商,但现在经销商这边几乎是集体不配合。为啥?先说说娃哈哈今年的情况,销量比去年差了不少,利润还特别薄,毛利润也就10%左右,扣完成本净利润只剩2到3个点。
而且宗馥莉今年还搞了波渠道改革,年销售额低于300万的经销商直接清退,开经销商大会只让年销上千万的人来,新合同里业绩要求还涨了不少,有的地方要涨50%,有的甚至要翻倍,没达标就取消资格。
老实讲,经销商跟娃哈哈合作这么多年,本来日子就不好过,现在让他们花精力推新品牌,还得重新教消费者认“娃小宗”,投入多不说,能不能赚钱还没谱,换谁都不愿意。
更让经销商不舒服的是,宏胜系的企业还能拿到额外返利,一边是老经销商被严格要求,一边是自家企业拿优待,这差别对待谁看了心里都有气。
有个跟娃哈哈合作20年的经销商直接说,99%的经销商不会做“娃小宗”。没有经销商帮忙铺货,“娃小宗”就算生产出来,也很难卖到消费者手里。
除了经销商,娃哈哈内部也不太平。宗庆后2024年2月走了之后,宗馥莉就开始把娃哈哈的资产往宏胜系挪,管理层也几乎全换成宏胜的人。
这么干肯定得罪了老员工,去年7月就有人匿名举报她,她当时压力大还辞了职,可4天之后又回来继续管事儿;到了9月,又有不少员工起诉娃哈哈,说宗馥莉把集团资源往自己的宏胜转。
搞不清她当时是不是觉得快刀斩乱麻更有效,但这么激进的操作,把内部关系搞得很僵,现在推新品牌,内部没凝聚力,外部没经销商支持,难度直接翻了倍。
其实这不是宗馥莉第一次做新品牌了,之前的几次尝试都没成功。2016年她推过一个叫KELLYONE的饮料品牌,主打新消费生活方式,有果蔬汁、纯茶这些品类,当时还被说能给娃哈哈注新鲜血液。
结果呢?到2018年,微信上卖的成品果汁从30种减到4种,现在KELLYONE官方店都空了,一件产品都没卖的。
还有2018年那回,她搞了个“营养快线眼影盘”,宗庆后当时还发微博帮忙宣传,说“谁动了我的营养快线”。本以为能靠娃哈哈的国民度卖爆,结果开售半小时销量还不到1000件,跟娃哈哈动辄几亿的业绩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这次“娃小宗”已经曝光了首款无糖茶,叫“凝香乌龙”,包装走新中式风格,想吸引年轻人。但社媒上的反馈不太好,好多人说“不如直接买东方树叶”,还有人觉得“娃小宗”听着像山寨娃哈哈。
说实话,娃哈哈的优势是几十年攒下的国民记忆,大家认的是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老产品,“娃小宗”没这层情感连接,想让消费者接受没那么容易。
而且宏胜集团之前的成绩,也离不开娃哈哈的支持。2021年宏胜营收104亿,看着不少,但那是因为接了娃哈哈1/3的生产,还都是高利润率的产品线。
有娃哈哈的高管说,之前产量不够的时候,会优先保证宏胜的工厂生产,管理、研发、销售资源也先给宏胜用。说白了,宏胜能起来,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娃哈哈的资源倾斜。
现在单独做“娃小宗”,没了娃哈哈的光环,市场环境也变了,瓶装饮料市场差不多快饱和了,想挤进去太难。之前娃哈哈2024年营收回到700亿,看着涨了不少,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宗庆后过世后,大家赶潮流抢购,瓶装水市场份额从2月的4%多涨到3月的17%多,这种短期的热度很难持续。
宗馥莉推“娃小宗”,看着是曲线突围,其实更像无奈之举。商标拿不到,内部有矛盾,经销商不支持,之前新品牌也没成功过,她的容错空间是越来越小了。有人说她这是底气十足的选择,也有人说这是孤注一掷。
但不管怎么说,娃哈哈几十年攒下的国民认知,没变成“娃小宗”的助力,反而可能让消费者更难接受新品牌。想复制娃哈哈之前的辉煌,怕是没那么容易,最后“娃小宗”能不能站起来,还得看后续怎么破局。
来源:知夏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