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查扣200万中国日化品!东南亚打假潮下卖家咋合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34 1

摘要:前段时间《曼谷邮报》报了个事,泰国警局跟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联手,突袭了曼谷两处仓库,当场查出一大批没注册的中国日化品,估值超1000万泰铢,差不多200万人民币。

前段时间《曼谷邮报》报了个事,泰国警局跟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联手,突袭了曼谷两处仓库,当场查出一大批没注册的中国日化品,估值超1000万泰铢,差不多200万人民币。

说实话,这算是泰国近年查扣非法日化品里,动静比较大的一次了。

这事其实不是偶然,泰国这一年多查了好几次类似的,给跨境卖家提了个醒,东南亚市场看着门槛低,现在合规要求越来越严,想打擦边球怕是越来越难了。

泰国这么严,源头是一起要命的事,有个消费者买了非正规渠道的中国产管道疏通剂,用的时候这疏通剂突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冒出大量有毒气体,最后这人中毒死了。

后来查发现,这产品既没FDA批准,成分也没标清楚,一下就引发了舆论热议,监管收紧就从这儿开始了。

说真的,这事儿一闹,泰国监管部门就坐不住了,今年3月就搞了次大行动。

据NationThailand报道,警方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起,在6家电商仓库里搜出近50万件东西,从护肤霜、洗发水,到速溶火锅原料、医疗设备都有,种类杂得很。

到了7月,检查范围更大了,在曼谷Chatuchak区的一家跨境电商仓库里,执法人员翻出了SEAWAYS牌的管道疏通剂,拿去检测后发现,里面腐蚀性成分比泰国规定的多太多,连中文、泰文的安全说明都没有。

另外还有不少Dr.Leo的护肤品,像面霜、精华液这些。

查了才知道,这牌子部分产品没在泰国FDA完成进口备案,属于“无证销售”;而且包装上写的“美白淡斑”“抗皱修复”,连对应的临床检测报告都拿不出来,这明摆着是虚假宣传。

按泰国法律,这些没备案还夸大功效的日化品,根本不能在市场上卖,最后这批货值约500万泰铢的产品全被依法扣了。

泰国这么干,不是单独行动,近两年,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都在加强对化妆品和日化产品的检查,掀起了“打假潮”。

先看越南,今年TikTok有个头部主播叫武河灵,因为卖低价面膜被监管部门点名了,她卖的面膜就卖市场价的两成,不少人质疑她虚假宣传,还扰乱市场秩序。

更让卖家担心的是,越南在物流环节的监管也严了很多,最近陆运双清和跨境快件渠道成了重点排查对象,只要是缺税票、资质不全的“三无产品”,都被归到高风险清单里。

再说说印尼,今年3月的时候,雅加达港口拦下来一批中国面膜,直接销毁了,这批货值约50万美元。

为啥销毁?因为没拿到BPOM的准入许可,同一时期,印尼全国范围内查出来并集中销毁的非法进口商品,总量超过2000吨,其中大部分都是化妆品,核心问题都是缺BPOM认证。

可能有人不知道BPOM认证是啥,其实就是印尼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局,根据新版《进口日化品管理细则》设的强制门槛。

所有日化产品都得先完成检测,拿到进口许可证书,才能在当地合法销售。

按新规,没拿到认证的进口日化品,要么退运要么销毁,涉事的中国出口企业还会被记到印尼海关“重点监控名单”里,以后出口的产品检查更严,通关时间也会拖得很长。

马来西亚的做法又不一样,国家药品监管机构(NPRA)不怎么搞突击执法,更看重“精细化把关”。

今年7月,NPRA公布了《2024年监察与投诉重点》,里面放了不少化妆品抽检和广告审查的数据,卖家一看就能明白,合规门槛在往上提。

2024年NPRA查了1943款化妆品的标签,有问题的就有1510款。

常见的问题比如没写原产国信息、没有批号、产品名称跟通报的不一样,还有的标签只用英文或中文,没按规定加马来文说明。

广告监管也严了,去年NPRA查了1226条化妆品广告,384条被判违规。

最常见的就是宣传“瘦身”“治疗湿疹”甚至“增强性功能”这些功效,却拿不出科学依据,碰到这种情况,NPRA直接下架或者要求整改,还会给涉事卖家发正式警告。

东南亚多国密集打假,也暴露了跨境电商行业里的不少监管漏洞。

从平台和监管方来看,一方面是备案流程不规范,以前东南亚有些国家对进口日化品的备案要求比较松,但流程又很繁琐。

比如泰国在2023年之前,进口日化品备案要交20多项材料,审批得等3到6个月。

不少中小卖家想快点抢占市场,就走“灰色渠道”把产品运到泰国,这就给后来的安全问题埋了隐患。

毫无疑问,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距离近、物流成本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也高,确实值得卖家深耕。

但随着电商市场成熟,以前那种“先卖货、后合规”“能省则省、侥幸过关”的模式,早就行不通了。

对跨境卖家来说,合规注册、标签规范和本地认证,正慢慢变成入场的门票。

具体来说,卖家首先得吃透当地法规,提前了解目标市场对日化品的备案要求、成分标准、宣传规范这些。

其次要选正规渠道,通过有资质的进口代理商清关,确保产品的进口手续齐全,别再走“灰色渠道”冒险。

最后要加强跟平台的协作,积极配合跨境电商平台的合规审核,及时提交产品的检测报告、备案证明这些文件,保证店铺能正常运营。

合规经营虽然会增加成本和流程,但却是未来跨境卖家的护城河,谁能先完成合规转型,谁就能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避免被动出局。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