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稻花香,半山萤火亮——她在四明山脚下耕耘田园新图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09:07 3

摘要:20载春华秋实,“两山”理念在浙江落地生根,催生出经济与生态共荣的新图景,无数女性的身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闪闪发光。“浙江女性”现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与山水共生、与时代同行的巾帼奋斗故事。

20载春华秋实,“两山”理念在浙江落地生根,催生出经济与生态共荣的新图景,无数女性的身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闪闪发光。“浙江女性”现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与山水共生、与时代同行的巾帼奋斗故事。

巾帼新农人王文艳秉承要共富更要持续性的理念,2021年,她放下经营二十余年的旅行社事业,大胆决定再次创业。她在余姚市梁弄镇横路村流转150亩土地,创办四明山耕生态农场,以“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的“四不用”铁律,开启了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实验。

坚守生态底线:让土地回归本真

面对台风“梅花”引发的虫害危机,70岁的老农忧心忡忡,王文艳却坚持以捕虫灯、生物菌剂替代化学农药。最终,稻田以亩产500公斤的天然稻香,印证了“绿水青山”的含金量。虫咬的瓜果、带着露水的花生,这些“不完美”的农产品,恰是生态价值的勋章。

农场夜晚的萤火虫飞舞、螽斯鸣唱,更成为都市罕有的自然课堂。四明山耕生态农场以“生态农业+自然教育”为核心,搭建研学平台,推出沉浸式自然探索的课程体系、产学研联动模式,连续三年举办“仲夏奇妙夜”活动,通过夜间生态观察(萤火虫培育等)连接儿童与自然,在孩子们的心底埋下了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也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孕育未来”的诗篇。

农文旅融合:生态资源变身“绿色经济”

王文艳深知“绿水青山”需与产业联动才能转化为“金山银山”,于是以“六不用”生态农场为生态基底,实现品牌延伸——融实践农业、农产品加工、自然教育、目的地旅游、自然康养、地域乡土文化等六大产业于一体的农文旅结合的新型农业项目,正一一落地呈现。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王文艳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近30种绿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舌尖”,也把健康生活理念印在了市民心头。她还在农场周边陆续落地了四明手作非遗体验馆、三平方咖啡馆、村口大树小酒馆等个性空间。

农文旅的碰撞也释放出了蓬勃动能:线下,仅大年初五单日,小酒馆营收破万。线上,“四明山耕”助农直播间和小程序成为共富新引擎——王文艳积极帮助村民销售桑葚、玉米、樱桃、杨梅等果蔬,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介、直播带货,为农户的优质农产品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销售渠道,占据新的市场。“一人富不如一起富”。通过为传统特产更新包装、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研发,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提供岗位30余个,带动近100名周边村民就业,年产值超300万元。

培育新农人:让青山永续生“金”

面对农业人才断层,王文艳以青创基地搭建传承桥梁。她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提供50余个岗位,实现“研学-就业”直通,并吸引6名学生驻场实践,将生态农业技术、农旅运营经验倾囊相授。“老一辈种田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形式培育“新农人”队伍,续写农业新篇章。”

不仅如此,王文艳还组织团队对村民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开展“比、学、晾、晒”活动,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化、精细化蜕变,更新农民的生产观念,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从个体创业到群体共富,“一人富不如一起富” 的理念,正通过一个个“王文艳”的实践,织就乡村振兴的经纬。

同时,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王文艳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今年,她将目光放到了农村妇女身上:推动农村妇女高质量就业创业,让巾帼在乡村振兴中踏新程、建新功。“希望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帮助农村妇女实现更为灵活的就业,如从事来料加工或其他手工活等,让更多农村妇女能够通过双手,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四明山的晨雾中,500斤带露花生正被装车发运;

直播间镜头前,布依族姐妹的白米订单不断刷新;

青创基地的黑板上,年轻学子画下智慧农场的蓝图——

耕耘,本不是取悦旁人目光,只是顺应内心的春生秋藏。当农旅融合的产业链在这里延展,绿水青山真正化作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来源/宁波市妇联、余姚市妇联

编辑/宋思诗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