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汽车表示,2025年4月5日凌晨,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驾驶员(经查非车主本人)手动驾驶状态行驶过程中,在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376省道与一辆电动二轮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弃车逃逸。据警方最新通报,肇事司机目前已被执行逮捕。
原创 深城物联小城 深城物联
4月11日,小米汽车发文回应了网传的湛江事故。
小米汽车表示,2025年4月5日凌晨,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驾驶员(经查非车主本人)手动驾驶状态行驶过程中,在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376省道与一辆电动二轮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弃车逃逸。据警方最新通报,肇事司机目前已被执行逮捕。
对于事故中汽车为什么会被引燃,小米汽车表示,目前,现场勘查已完成,最终结论以相关部门报告为准。据初步了解,相关火情是碰撞后电动二轮车锂电池严重挤压和变形起火,再引燃事故车辆。
2025年3月29日至4月5日,短短一周内,小米汽车接连卷入两起重大交通事故,将这家跨界造车的明星企业推向舆论风暴中心。3月29日,安徽铜陵一辆小米SU7以97km/h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车内三人当场死亡;4月5日,湛江徐闻一辆SU7与电动自行车相撞致两人死亡,车辆起火焚毁,肇事司机逃逸被捕。两起事故均涉及高速撞击、起火燃烧与责任争议,而小米的应对策略暴露了新兴车企的致命短板。
在安徽事故中,官方披露车辆事发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速度行驶,检测到施工路段障碍物后触发警报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撞击水泥桩。这一细节引发对小米智驾系统安全冗余的质疑:标准版车型仅依赖视觉方案,缺乏激光雷达等高阶传感器,夜间复杂路况下能否有效识别障碍物?而湛江事故中,小米将起火归咎于被撞电动车的锂电池挤压变形,试图切割自身责任,却未公布车辆电池防护设计参数或EDR数据,这种“责任外推”策略在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弹。更讽刺的是,两起事故车辆均为标准版,其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涉及比亚迪弗迪与宁德时代,而宁德时代已紧急撇清关系,加剧公众对供应链质量的疑虑。
小米的危机管理在两次事故中呈现出矛盾性。面对安徽事故,雷军深夜发文表达悲痛并承诺配合调查,但六天后才公布技术细节,其间股价暴跌20.59%,市值蒸发超700亿港元;湛江事故则拖延至4月11日回应,尽管宣称“初步认定外源起火”,却因缺乏第三方验证被指“自说自话”。这种滞后且不透明的应对,与新媒体时代舆情发酵速度形成尖锐冲突——事故视频在微信群疯传时,官方仍在等待“警方最终报告”,导致谣言与阴谋论充斥社交平台。
更致命的是信息选择性披露。小米强调湛江事故车辆处于“手动驾驶状态”,却回避驾驶员为何在凌晨超速逃逸;公布安徽事故NOA系统工作日志,却对AEB未触发锥桶识别的问题轻描淡写。这种技术话语的操控,反而加剧公众对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而销售端“每年都有车祸,不是只有小米”的辩解,更被批为对生命缺乏敬畏。当安全从技术问题升华为道德命题,任何公关话术都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事故频发,小米汽车的销售神话仍未终结。2025年3月,SU7交付量达2.9万辆,环比增长21.8%,但“3·29”事故后首周销量暴跌至0.5万辆,创两个月新低。这种断崖式波动揭示新势力品牌的脆弱性:靠性价比与生态联动吸引的年轻群体,一旦遭遇安全危机极易“用脚投票”。上海门店销售坦言,日均锁单量从8-10台降至5-6台,部分顾客明确表示“等调查结果再决定”。
然而,流量经济的韧性同样惊人。静安大悦城门店仍有顾客排队试驾,销售人员以“任何品牌都难逃高速撞击”为由淡化风险,甚至播放特斯拉事故视频转移焦点。这种矛盾折射出消费者心理的撕裂:一方面,小米生态的强粘性(手机、家居互联)构成护城河;另一方面,安全信任的崩塌可能引发跨品类传导——当车主询问“我的Max版是否用宁德时代电池”时,暴露的是对品牌底层的信任焦虑。
两起事故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小米SU7标准版为压缩成本舍弃激光雷达,依赖视觉方案挑战复杂路况,这与业内“重算力轻感知”的恶性竞争直接相关。高精地图企业人士指出,部分车企为价格战牺牲“安全底座”,而国家缺乏智驾系统强制性标准,使得安全冗余成为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将起火归因于外部电池的做法,可能开启危险先例——若所有车企均以“他者责任”免责,行业安全进步动力将彻底瓦解。
事故也倒逼产业链重构。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电池供应商博弈,暴露供应链透明度缺陷;蔚来上线“一键上报”打击黑公关,阿里云成被执行人,则显示行业监管正在收紧。未来,车载消防系统、高压电自动切断、事故数据实时上传等技术创新,或将成为竞争新维度。而小米若不能从“销量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恐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
短期来看,小米需以“技术透明化”重建信任:公开SU7碰撞测试原始数据、电池仓防护设计、智驾系统决策逻辑,甚至邀请第三方机构独立验证。中长期则要摒弃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将研发投入向被动安全领域倾斜——例如开发碰撞后高压电自动隔离系统、强化电池仓结构性防护。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责任体系重构。设立事故受害者援助基金、建立用户教育计划(特别是车辆借用人责任告知)、推动行业级事故数据库共享,这些举措虽无法立即提振销量,却是破除“流量诅咒”的关键。当雷军宣称“让AI解放人类”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命尊严,而非成为资本游戏的注脚。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