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昉用细而简劲的线条,一遍遍地描,一笔笔地画,描画出薄如蝉翼的衣裙下肤如凝脂的质感,描画出丰腴婀娜的身姿里柔和恬静的美感,从容而舒缓。
1972年,辽宁博物馆的专家们修复《簪花仕女图》时,一揭裱,发现画心居然像“廉价牛排”,竟是由三段画绢拼接而成的!
比较明显的拼接部分为左数第二个比例较小的仕女、白鹤与画面左边的小狗。
而且画中的几位仕女的位置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人物有高有低,特别拼接的小仕女与周围的人物相比,很不协调。
所以欣赏《簪花仕女图》时,不要考虑构图问题。凡是赏析此画时讲构图布局的,都是半吊子——拼出来的画,有何布局可言?
所以,欣赏《簪花仕女图》,主要是看它的线条和色彩。
周昉用细而简劲的线条,一遍遍地描,一笔笔地画,描画出薄如蝉翼的衣裙下肤如凝脂的质感,描画出丰腴婀娜的身姿里柔和恬静的美感,从容而舒缓。
我们现在用硬笔要画出如此均匀和流畅的线条都不容易,而在《簪花仕女图》上,周昉无一断笔,无一颤线,稳定得令人发指。
《簪花仕女图》最出彩的是它的色彩运用。
全图以统一的红暖色调把握全局、配以朱砂、石青、石绿、赭石、胭脂、花青、草绿、白粉金粉等颜色、画面色彩交相辉映,富丽明快,浓重典雅。
更绝的是色彩搭配。紫色纱衣反复出现,按常理这该是时尚灾难现场,毕竟"青间紫,不如死"是古代配色界的祖传咒语。但周昉偏要反其道而行,紫色纱衫上用花青勾纹样,非但不膈应人,反而贵气得能掐出水来。
大家还可以留心观察画中贵妇的手臂在纱衣遮掩下的色彩变化——遮掩下的手臂颜色比裸露在外的肤色深,又比薄衫下的颜色浅,充分表现出纱衫轻柔、重叠遮盖的透明感和质感。
尤其是右边撩衣领的贵妇。这位姐姐体丰易汗,她伸手撩衣的动作,纱衣下隐隐透出的轮廓,放在今天就是朋友圈晒香奈儿内搭的凡尔赛模板。
这些,既需要画家仔细的观察和精确地描绘,也需要我们这些欣赏者的细心体察。
也许,在看多了西方写实画的现代人来说,《簪花仕女图》还差那么点意思。但《簪花仕女图》大约创作于8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欧洲绘画还只是这个样子——这是与周昉同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名作《圣母子》,一对比,你就看出差距来了吧?
而且,《簪花仕女图》是一幅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现实生活的画卷,而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摆脱宗教束缚,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描绘。
大唐的开放你想象不到啊!
除了“透视装”,在《簪花仕女图》中,高耸的发髻簪着大朵的鲜花、步摇和金钗,衣服和披帛上的图案都描绘得十分精细,每一笔都仿佛在告诉你:“看!这才是大唐精致女孩的生活!”
所以,直到现在,《簪花仕女图》都是唐制汉服穿戴的范本。
站在《簪花仕女图》面前,就像打开了一台唐代美学的时光机。周昉或许不会想到,这幅“拼贴”出来的画卷,竟成了千年之后汉服复兴的教科书。大唐的时尚基因从未断层,东方美学从未过时,它只是换了个维度,继续书写着"中国式高级感"的永恒命题。而我们,正踩着这幅拼图的碎片,走向未来美学的无限可能。
PS:《红楼梦》连环画确实没法做下去了,阅读量太低,100都没上。所以还是继续上中国传统名画赏析的内容。
来源:一笑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