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朝齐的丹徒县,有一位名叫沈赞之的县令,他以一种近乎特立独行的姿态,拒绝了官场中普遍存在的吃喝应酬之风。
在南朝齐的丹徒县,有一位名叫沈赞之的县令,他以一种近乎特立独行的姿态,拒绝了官场中普遍存在的吃喝应酬之风。
在那个时代,官员间频繁的聚会往往伴随着不菲的花销,而沈赞之既不愿动用公款,也不愿以自己的微薄俸禄去支撑这些无谓的社交。
他选择了一条孤独而清贫的道路,尽量避免与同事间的往来,不参与宴请,也不接受或赠送礼物,闲暇之余,更像是一位深居简出的“宅男”。
这样的行为,在讲究人情世故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既碍人眼目,也难免引起非议。
终于,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到了沈赞之的头上,他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入狱。
面对这不公的命运,沈赞之并未绝望,而是仰天长叹,表达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愿望:“若能在临终前得见圣上一面,此生便无憾矣。”
消息传至齐高帝耳中,这位君主出于好奇,特地将沈赞之召至朝堂之上,亲自审问其求见之意。
沈赞之坦然直言,自己所犯乃是一种罕见的“清罪”——即因不愿逢迎权贵、行贿赂俗而获罪。
他更是指着满朝衣着华贵的官员,直言不讳地说:“这些,便是我口中的‘牛人’。”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竟是一片死寂,众官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齐高帝初闻此言,虽感诧异,但随即冷静下来,意识到沈赞之的激愤背后定有隐情。
于是,他下令重新审查此案,结果发现沈赞之果然清白无辜,乃是遭人构陷。
面对这样的真相,齐高帝并未张扬,而是低调处理,不仅恢复了沈赞之的官职,还让他暂时休养,以示安抚。
沈赞之深受感动,复职后更加勤勉自律,其清正之风也令同僚们不敢再轻易非议。
历史上,如沈赞之这般因“清罪”而遭遇坎坷的官员并非个例。
清光绪年间,李用清便是一位以“天下俭”著称的清官。
他赴京任职时,竟徒步三千余里,未乘一骑一车,其节俭之风令同时代官员瞠目结舌,也招致了不少非议。
大学士李慈铭更是以尖刻之语嘲讽其不善享受,出身卑微。
然而,当李用清担任陕西布政使,作为全省副职时,他依然坚持厉行节约,整顿吏治,严禁鸦片,其清廉与才干有目共睹。然而,正因他过于“清廉”,对财政管理极为严格,触动了陕西巡抚的利益,最终遭到弹劾,被迫离职回乡,担任晋阳书院山长,郁郁而终。
李用清的遭遇,令人不禁感叹:在腐败横行的官场中,清廉之士往往被视为异类,遭受排挤与打压。
尽管民众渴望清官,史书也对其大加褒扬,但现实却是,清官往往难以自保,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时代风气的一种深刻讽刺。
正如大学士翁同龢在日记中所叹:“昏腐当道,清罪难免。”这不仅是对李用清个人的同情,更是对整个官场生态的深刻反思。
来源:烽火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