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学了外语有用,才算没白学?有一个标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8:21 1

摘要:不能说人家说的没道理呀。人生苦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做无用功,都要讲个效率。外语只是个工具,在人的一生中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就像开车和会使用电脑是一个道理。人生还有很多大事要做,这只是做事儿的一个必备的技能而已。如果在这个技能方面就要花几十年,那的确是太不值得了

很多人反对学外语,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眼看许多人学了10年,20年的外语,最后还是用不上,跟没学一样,所以他们认为学了没用,白学,那还学什么呀?

不能说人家说的没道理呀。人生苦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做无用功,都要讲个效率。外语只是个工具,在人的一生中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就像开车和会使用电脑是一个道理。人生还有很多大事要做,这只是做事儿的一个必备的技能而已。如果在这个技能方面就要花几十年,那的确是太不值得了,效率太低了。

他们这些话都给我们讨论外语有没有用,该不该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一切从实用的角度,来评价。单纯从学校里面教和学这两个角度是怎么都争不明白的。

比方说,涉外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肯定认为外语重要,而其他专业的人或者接触外语比较少的文科专业的人,或者说从小都不喜欢,永远没有学外语的天赋的人,他们肯定说外语不重要,极力反对学外语,考外语。

哪些地方最能从实用性看问题呢?那就是职场了。

当然一般的职场也不直接接触外语,也看不出问题来,也看不出它的重要性来。我说的是那种有现在或不远,有涉外的业务,有国际眼光,准备把产品卖到国外去的,或者说计划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上档次的,这样的企业和员工,是绝对重视外语的,是认为外语有莫大的好处的。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学外语有没有好处?在那样的单位里面是能立即从待遇上,从加薪升职上体现出来的。

在那种地方。每半年或者一年成员的外语水平都要进行评价的。都会体现在你的工资单上的真金白银上面的,这还不够实用吗?你的外语好,你的机会就多,你的待遇就高,你升职的可能性比别人大的多。外出学习考察,开会的机会也比别人多。你想一想,你到企业去到任何一个单位工作不就是冲着这个吗?这还不够实用吗?这还不够现实吗?你还能说话也没用吗?

有过社会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在真正的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外企中,咱们中国人的专业水平,创意都是不错的,吃苦耐劳,这更不用说。但是在外语上是吃了大亏的。无论是在硅谷的企业还是在国内的外企,都有这个问题。

明明在开会的时候,中国人的创业也好,想法也好。知识含量也好,专业技能也好,都比外籍同事要高,就因为从小没有他们那种母语,至少是双语的环境,以至于很多专业的术语咱们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让别人轻视。

这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茶壶煮饺子”。

咱们一肚子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想法,用中文表达非常顺利,但是全部换成英文,几乎每一个都是生词,记忆量很大,平时又没有做这方面的思考和准备,一下子切换不过来,你说你怎么还跟人家辩论,怎么流利的表达你的观点?可能任何一个专业都有类似的问题,比方说,量化宽松,对冲基金,快车道,新型市场,保税区,七年之痒,意识流,穿梭外交,新冠,动脉硬化……

这些词专业性并不强,但是咱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能一下子在口语表达中能全部用英语表达出来吗?恐怕一般的人还做不到吧。而那些母语国家的或者说双语国家的人说上面这些词儿一点儿难处都没有。对呀,在平时的交谈中,在工作中,在辩论中他们就占有绝对的优势。

既然知道咱们在这个方面吃了亏了,既然知道我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技能不比别人差,咱们差就差在外语的转化。认识到这一点就好办了,我们缺什么就补什么。

因为就像上文所说,语言只是个工具,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单位里面,你的价值还是体现在你干专业的事情上面。既然你在专业上不比别人差,你仅仅落在一个工具方面,是不是太亏了反制如果要弥补起来也很容易。一旦把这个短板补上了,将来你在那样的职场里面不是能遥遥领先的吗?不是一下子就变被动为主动了吗?

正如我一贯的风格,我谈任何事情,都不是光空谈,我都举例子,尤其是举英文的例子加以论证。

今天也不例外,为了印证上述我说的观点,今天专门讲一个词汇的表达是对热门的,专业性并不强的词汇,大众化的。那就是“恐怖平衡”。

文化层次稍高的人可能对这个词不陌生。但是如果突然把你放在一个涉外的场所,要你用我外语?反过来说,如果你刚才还在跟几个同事用汉语在侃侃而谈正在谈的恐怖平衡相关的话题,这个时候突然要你用英文表达,你会不会愣住,半天说不清楚?

就像上文举的职场例子那样,你刚才明明口若悬河,口才相当不错,讲的很好,一旦换成了英文以后就被卡壳了,让别人误认为你没水平,不会说你说你冤不冤,你不是不会说你不是没有想法,而是平时没有想到恐怖平衡这4个字儿用英文怎么说,事到临头以后你就结结巴巴,别人误会让别人小看,确实太冤了。

如果你真是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好办现在还不迟,因为你的基础不错,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现在的要做的就是把过去你大量的中文已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去把它实现“英文版化”。

这样在任何交谈的场所,你能随意进行切换。到这个时候你还会认为英语没有用吗?

闲话少说,下面进入细节,谈一谈“恐怖平衡”这个话题的所有相关的英文表达。你看完本文,如如这个话题相关的所有问题你都可以侃侃而谈了,中英文就没有区别了,然后由此推广开去举一反三。别的话题你都这么做,你就成为一个地道的双语人才,到那个时候你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

“恐怖平衡”的英文原文是“balance of terror”

例如:“We survived the balance of terror of the cold war.”(我们摆脱了冷战恐怖平衡而生存下来。)

“恐怖平衡”(balance of terror)一词可能由莱斯特·皮尔逊(Lester Pearson)创造。

1955年6月,在《联合国宪章》签署10周年之际,莱斯特·皮尔逊提出“恐怖平衡取代了权力平衡”。该词通常用于描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核军备竞赛下的微妙和平状态,两国因恐惧核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而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

为了让你熟悉英文的表达,下面提供大段的纯英文的跟恐怖平衡相关的文字作为泛读材料,你如果是初学者,水平还不够的时候,你不妨把它作为精读材料用也行。

The term "Balance of Terror" is a crucial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e Cold War. It describes a sta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ere peace is maintained not through cooperation or trust, but through the fear of mutual annihilation.

The **Balance of Terror** is a military doctrine and a state of equilibrium where two or more opposing powers (most notably the US and USSR during the Cold War) possess second-strike nuclear capabilities. This means that even if one side launches a devastating first strike, the other side will retain enough nuclear weapons to launch a counter-attack that would inflict "unacceptable damage" on the aggressor.

This creates a paradox: the very weapons designed to ensure ultimate victory make their use unwinnable and thus irrational. Peace is maintained not by the desire for peace, but by the existential threat of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

来源:观世问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