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0年的冬天,中国东北大地被一种恐怖的瘟疫笼罩。死者浑身发黑,恶臭弥漫,村庄十室九空,街头尸骸堆积如山。六万余人丧生,疫情直逼华北,威胁京城。列强虎视眈眈,清朝摇摇欲坠——这片土地,仿佛即将成为第二个中世纪欧洲,被黑死病吞噬。
1910年的冬天,中国东北大地被一种恐怖的瘟疫笼罩。死者浑身发黑,恶臭弥漫,村庄十室九空,街头尸骸堆积如山。六万余人丧生,疫情直逼华北,威胁京城。列强虎视眈眈,清朝摇摇欲坠——这片土地,仿佛即将成为第二个中世纪欧洲,被黑死病吞噬。
然而,历史没有重演。中国仅用六个月就控制住了疫情,避免了一场可能夺去千万人生命的灾难。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的名字:伍连德。
一、死神降临:东北的至暗时刻
1910年秋,一场诡异的瘟疫在东北蔓延。患者高烧、咳血、淋巴结肿大,死后皮肤呈紫黑色,尸体恶臭难忍。民间称之为“黑死病”,官方记录为“肺鼠疫”。疫情从满洲里开始,沿铁路迅速扩散至哈尔滨、长春、沈阳,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医疗条件极其落后。中医对这类烈性传染病几乎束手无策,民众只能靠焚烧硫磺、喝符水等方式“避邪”,结果反而加速了病毒传播。更严峻的是,日本、俄国等列强以“防疫”为名,企图趁机扩大在东北的势力范围,甚至提出要“接管”疫区防疫事务。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终于意识到:必须依靠科学,必须依靠专业的人。
二、临危受命:伍连德是谁?
伍连德,1879年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师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罗纳德·罗斯。他是第一位获剑桥医学博士的华人,却毅然选择回国服务。
1910年12月,外务部右丞施肇基紧急举荐伍连德赴东北主持防疫工作。年仅31岁的他,没有任何抗疫经验,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使命。他说:“余既为国人,则当以国事为己任。”
三、科学破局:第一例解剖与真相大白
伍连德抵达哈尔滨后,发现情况比想象中更糟:尸体露天堆放,家家闭户,街上只有运尸车的轱辘声。他立即提出要解剖尸体以确定病因,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大忌——剖尸被视为对死者的亵渎。
最终,在一名日籍死者家属的默许下,伍连德秘密进行了中国近代第一例人体病理解剖。他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判断这不是传统的腺鼠疫(靠跳蚤传播),而是更凶险的肺鼠疫,通过飞沫人传人。
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国际医学界的认知——西方专家仍坚持“鼠→蚤→人”的传播模式,甚至嘲笑伍连德“不懂常识”。但事实胜于雄辩:伍连德的判断是正确的。
四、三大措施:口罩、隔离与火葬
伍连德迅速制定了防疫方案,核心有三:
1. 强制佩戴口罩:他发明了“伍式口罩”,用两层纱布加一块药棉制成,成本极低却效果显著。他要求所有民众佩戴,并亲自示范。
2. 严格隔离管控:将哈尔滨分区封锁,设立隔离营、疑似病例观察所,切断铁路交通,严格控制人员流动。
3. 大规模火葬尸体:这是最艰难的一步。中国人历来重视“入土为安”,土葬传统根深蒂固。伍连德顶住压力,上书清政府,最终获摄政王载沣特批,下令将数千具尸体集中火化。
1911年1月31日,哈尔滨焚尸大火连烧三天,千古陋习为科学让步,疫情拐点终于到来。
五、何以中国未成欧洲?
欧洲黑死病(1347–1353年)导致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中国东北的鼠疫却在六个月内被控制住,除了伍连德的科学防疫,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文化差异:欧洲中世纪曾大规模捕杀猫(被视为“女巫化身”),导致鼠患失控;而中国民间养猫普遍,鼠群规模相对较小。
卫生习惯:中国人早有使用厕所、定期沐浴的习惯,城市污水治理优于同时期的欧洲。
社会治理:即便在晚清,中国仍保有较强的基层动员能力,伍连德的措施能迅速推行,离不开官民协作。
六、国士无双,不止一人
伍连德的成功也离不开一群人的支持:
施肇顶住压力推荐他;
千余名医护人员冒死奔赴一线;
普通民众逐步接受科学观念……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战胜大规模瘟疫,也为后来1918年大流感、1949年张家口鼠疫等防疫工作积累了经验。
1911年4月,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任主席。这是中国首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他因此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人。
七、历史没有如果,但有答案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后怕:如果没有伍连德,如果没有科学的防疫体系,如果没有那些在黑暗中点燃火把的人……中国会不会重演欧洲的悲剧?
答案早已写在历史中:文明存续的背后,是理性、科学与人的勇气。伍连德用行动证明:中国人不缺智慧,不缺担当,只缺一个机会。
【参考资料】
《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湖南教育出版社)
《国士无双伍连德》(王哲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鼠疫防治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
《东北鼠疫纪实(1910-19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医学史上的人与事》(人民卫生出版社)
《剑桥中国近代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卫生防疫史》(陈邦贤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诺贝尔奖提名档案:伍连德》(诺贝尔基金会官网公开资料)
来源:扶苏小谈历史